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讨论从西周末年到春秋后期的华夏国际秩序变迁,将其作为国际社会退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并非所有的关系变动或规范破坏都意味着国际社会退化,只有基础性制度失效,导致共有利益、价值和规则受损,才会造成国际社会的退化。外在因素与辅助机制通过这一基本机制发挥作用。在"自春秋至于战国"的国际社会退化过程中,西周遗留的以"亲亲一尊尊"为核心的宗法礼序逐渐瓦解,导致共有价值、集体身份与社会纽带趋于消散,对战争等互动行为的协调、约束与构成性影响减弱。这是春秋华夏国际社会退化、走向更为无序的战国时代的关键。宗法封建的瓦解首先缘于两大核心原则"亲亲"与"尊尊"间存在内在紧张,并难以持续运行。其次,宗法体制的僵化特征难以容纳剧烈的环境变迁与权势转移,日渐受到冲击破坏。宗法制度的瓦解最终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春秋华夏国际社会的崩溃。这一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基础性制度在国际社会退化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国际体系内大国试图继承西周大一统体系的部分合作规范来建立国际制度,但所建立的国际制度出现了公共物品不足、制度维持成本过高、成员生存状态不断恶化、成员间矛盾不断加剧、合作规范退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制度内大国为争夺制度领导权而激烈竞争,又由于制度安排、大国间竞争结构、领导权争夺的零和性质等因素的作用,竞争者选择了违背合作规范的恶性竞争方式,并因此导致了合作制度崩溃与规范退化。国际体系也随之从春秋时期相对有秩序、有规范的状态向战国时期霍布斯状态转化。国际制度的建立有时不仅意味着参与各方总体收益的增加,国际制度还承载着其他重要的社会性利益,比如制度内的领导地位等利益,对于这些利益的竞争可能导致制度的瓦解。这是某些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的建构主义观点所容易忽视的内容。春秋时期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的现象反映出,在一定条件下,即使大国具有较高身份认同、内化了相同的合作规范、拥有较高的制度内地位,仍然可能为了制度领导权而竞争。  相似文献   

4.
冯红 《黑河学刊》2014,(5):30-31
中国古代刑法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的烙印,到唐代,宗法原则逐渐被法定化,其在刑法中的表现就是对"尊尊""亲亲"的追求。正如《唐律疏议》中作为诸罪之首的"十恶"犯罪,只规定了两方面的犯罪:侵犯皇权统治的犯罪和侵犯家庭伦理之罪,并均施以重刑。从中可见,宗法原则在唐律中并不是对礼教规范的"照抄照搬",与礼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名称不同、提升或降低亲等、旁系或同辈亲属分等级。宗法原则在中国古代刑法是依据社会现实对礼教规范的修正,使"治心"的道德规范更有可操作性、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形成的案例探讨新制度经济学在国际制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影响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国意识形态差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搭便车效应扩散、较大的新制度机会成本和有效实施机制的缺乏是国际经济制度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齐语》和《小匡》的比较作为论述的切入点 ,对“西周的士是自由农民”的流行观点提出质疑。文章分析了“士”含义的演变 ,指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等级制下的“士”脱离生产 ,依靠禄田和役邑攫取农民的劳役 ,有自己的宗族组织 ,是贵族的下层 ,它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庶人 ,分属判然有别的两个阶级。《齐语》中“士”和“农”有严格界限 ,符合西周和春秋初年的实际 ,《小匡》对《齐语》进行了修改 ,大失《齐语》原意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春秋后期社会大变动中士农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该现象的大量出现时社会产生了四方面影响:导致斗争形式更加复杂;促进人才交流,破坏了世官制;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冲击了旧有的宗法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随着儒家的阐发与倡导,孝道的内涵不断丰富,对其后二千余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孝道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除去孝道传统中的糟粕,更好地继承其中的精华进而重塑当代的新孝道,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体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从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制度以及核武器等多个方面导致国际体系发生了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变迁。这是我们在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时应该加以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体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从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制度以及核武器等多个方面导致国际体系发生了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变迁。这是我们在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时应该加以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蒙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25-52+151-152
针对争论如何影响国际规范演变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析视角,从中国春秋时期国际战争规范退化的历史中提炼出一个解释国际规范演变的理论框架: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规范争论的结果会影响规范演变的方向,当国内规范争论的结果违背原有规范下的社会预期时,会经由规范之间的相互嵌入性导致与国内规范相连的国际规范出现退化;同时,这一效应会随着现实主义范式所强调的国家间相对实力差距的缩小而被放大。为此,作者创建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内规范争论和国际战争正义性的面板和配对数据集,以定量方法检验并支持了该框架推导出的假说。分析揭示,“春秋无义战”的出现未必是由于楚国等异质性修正主义大国对周礼战争规范的挑战,而更多是规范主导者周王室的衰微以及各诸侯国在争霸竞争中实力趋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透过国际规范演变的理论视角和中国古典国际关系的历史启迪理解当下自由国际秩序所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学界在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总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兹分述如下:总体性论述冯天瑜认为,厘清"封建"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秦汉以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责任是指国际社会某个成员对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安全、道义等方面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所做出的贡献。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不能有效地兼顾内外需求,难以成为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共有利益概念将国家利益、共有利益和国际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可以和国家利益一道成为大国国际责任观以及中国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责任是指国际社会某个成员对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安全、道义等方面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所做出的贡献。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不能有效地兼顾内外需求,难以成为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共有利益概念将国家利益、共有利益和国际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可以和国家利益一道成为大国国际责任观以及中国国际责任观构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信用"这一概念产生于上古时代,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信用"作为中国政治伦理和道德准则,以软约束的形式规范了君主、民众甚至国家的行为,在借贷、商业贸易等经济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上看,先秦时期的国家信用可分为国内信用与"国际"信用(列国间的信用)两个方面;从历史发展看,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信用"这一概念产生于上古时代,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信用"作为中国政治伦理和道德准则,以软约束的形式规范了君主、民众甚至国家的行为,在借贷、商业贸易等经济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上看,先秦时期的国家信用可分为国内信用与"国际"信用(列国间的信用)两个方面;从历史发展看,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金纽 《环球财经》2004,(9):16-16
无论中国是“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重要的是中国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引发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变迁,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其具有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能获得国际社会各行为体的赞同或同意。当今的国际制度如国际安全制度和国际人权制度就分别具有提供国际安全和人权保障等国际公共物品的能力,并且也能得到大多数行为体的赞同,但同时又在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制度的合法性缺陷。国际制度的合法性缺陷的根源体现在体制和文化两个方面。体制根源表现在主权国家的选择、决策程序以及监督和执行上的不同规定;文化根源体现在国际制度中的多元价值观冲突、核心价值观变迁以及不同行为体对相同价值原则的不同理解。国际制度的合法性缺陷不仅降低了国际制度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而且还使行为体对国际制度的赞同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术界在深入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更强调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本质。本文创新地提出经济效率是由生产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和边际收益率所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定义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自主设计了由"经济效率"核心评估指标与"经营管理"、"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和"跨国经营"等四个关键评估指标所组成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或称"蝴蝶模型");"经济效率"核心评估指标的实质内容具体反映在"经营管理"、"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和"跨国经营"等四个关键评估指标运用时所产生的生产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和边际收益率上,或者说"经营管理"、"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和"跨国经营"等四个关键评估指标的运行结果都将体现企业"经济效率"核心评估指标,从而体现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又一个重要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突显出来的社会发展协调问题,其核心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村纳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建设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