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活就业已成为劳动关系研究中的热点.对灵活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综述有益于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劳动关系状况,探索出适合灵活就业过程中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纠纷的处理、劳动用工管理等的有益途径,对相关法律规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保障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学者们基于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视角对灵活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关系认定、用工管理、劳动纠纷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灵活就业是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新兴就业形态。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切实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本文基于相关政策背景,剖析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在劳动关系、工伤认定、社保征缴、社保费率方面的适用困境,提出破除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的捆绑、健全工伤保险运行与赔付机制、确定社会保险缴费主体与标准、持续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对策,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关系是影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关系动态不稳定、劳动关系单极化、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和形式不规范、工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借鉴人事管理学派、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成果,建立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多层次的、人性化的劳动关系是非正规就业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非正规就业中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提速,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正逐步发展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低收入灵活就业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因为自身的弱势地位,更易遭受不公平待遇,合法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5.
马万森  刘丽 《大众商务》2010,(1):214-214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提速,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正逐步发展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低收入灵活就业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在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因为自身的弱势地位,更易遭受不公平待遇,合法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方式,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格局,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用工形式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如何保障非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是新型问题。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首先要进行工伤认定,所以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工伤的社会风险属性,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纳入到工伤认定程序中来,才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偏少且不稳定、职业流动性较小等特征,使农民工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如“棒棒”群体)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面临缴费标准较高与缴费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强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参保意愿强烈与医疗保险知识欠缺等矛盾。应合理设置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提升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行全国“一卡通”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迅速,给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的用工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在用工关系上,单位与个人间的关系更加灵活,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复杂、更多样。目前事业单位用工实际中存在着多种身份人员并存、人事矛盾突出、灵活用工能岗匹配度低、劳动关系保障制度不全、管理模式僵化、共享经济中灵活用工形式出现与现有考核不匹配且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对共享经济时代用工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各类用工形式,特别是编外用工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拓展就业空间,让就业人员了解编外用工优势,有效连接劳动力市场和机关单位,解决单位人少事多、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促进本地人力资源工作良性发展,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签订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主要内容的书面文件。本文主要比较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异同,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劳动合同的重要作用,从而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权益,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0.
就业和社会保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已成为维护灵活就业人员自身权益和扩大社会就业的迫切需要。但在目前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已相继出台并完善的背景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仍难以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失业保险相对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言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与否界定难;失业保险金的享受概率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同且无个人账户影响了参保意愿。因此,应针对失业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户籍区别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则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进而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然而,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变更的就业提升效应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实现了“农村人—城里人”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进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原有户籍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因此,经历了户籍变更(在城市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未进行户籍变更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民工”群体),但与城市本地居民(“本地市民”群体)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户籍变更,还是劳动能力禀赋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有更高的就业质量。采用2013、2015、2017年的 CGSS数据,比较不同群体的就业分布,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结果显示:“农转非”群体从事白领工作、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得无期限劳动合同的概率以及各类工作的时薪均明显高于“农民工”群体,这种就业质量的改善是“农转非”群体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禀赋和户籍变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积累均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将“农转非”“农民工”“本地市民”3类群体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并将“农转非”群体划分为“选择性农转非”群体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比较分析各类群体的就业质量;同时,通过“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的显著差异考察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落户城市的户籍变更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进一步改善就业还必须持续提高劳动能力禀赋。因此,应积极推动和激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并不断提高“农民工”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正在逐渐向灵活用工模式转变。借助网络平台新兴的灵活用工日益兴起,给劳动法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灵活就业用工者的工伤保险问题缺乏规定,因此亟需制定适当的法律保护措施。笔者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灵活就业者的概念,明晰其对我国劳动法体系带来的挑战,综合实践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工伤保险制度的构建难题,并针对灵活就业者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就业与经济增长及科技进步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就业率的高低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很复杂的。从直接的、静态的和微观的角度考察,科技进步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需求量减少,则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从动态的宏观方面考察,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业总量增加,则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总之,我们应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去弊兴利,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4.
重点群体就业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辽宁省虽然在解决重点群体就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整体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对辽宁省包括大学毕业生、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退伍军人在内的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其实现就业的主要因素,可以为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灵活就业有助于消除城市贫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代表的城市贫困群体难以在正规部门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对该群体而言,缓解贫困的有效选择之一是首先进入非正规部门,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获得自我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微型项目的开业创业者身上,我们通常看不到普遍意义上的创业者特质,也无法拷贝传统意义上的分类方法和素质分析。虽然。在微型项目的就业开业群体中也不乏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但是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仍然深烙着“为就业而创业”的痕迹.从而决定了这个特殊的创业群体所特有的从业素质—耐心、真诚、细致、朴素、热心,勤奋。这是笔者在与多位非正规劳动组织负责人接触后感受到的6种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有序多元回归计量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户口性质、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和就业职业、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工资收入等就业特征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显著。应该关注低知低薪农民工群体的过劳问题,规范劳动标准制度,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劳动者超长工作时间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改革中,随着工业商业化的大发展,社会劳动保障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劳动保障部门要树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理念。针对民营、私营、个体户等灵活就业人员如何参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题不容乐观,而欧盟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卓有成效。为此,论文选取欧盟13个国家2001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欧盟灵活保障模式的青年劳动力市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很大,失业保险替代率、工会密度、劳动税收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一般的结论,为制定青年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欧美主要国家失业率持续攀高背景下,我国经济放缓对就业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企业用工需求放缓、民工提前返乡、大企业裁员等就业问题日渐显露。外需不振、经济结构调整、大城市生活成本逐步提高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趋于下降是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稳定经济增长预期,确保扩大就业与产业结构转移调整步伐基本同步,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