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十四五"即将开启之时,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没有停下来,金融机构的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着力点.在"十四五"时期,金融的开放会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开放是历史趋势,而要完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远景目标,金融开放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金融机构是经营金融产品以获取收益的企业法人,也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基本主体。金融机构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状况、金融市场状况和金融效率状况,也不仅关系着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前景,而且关系着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中国金融融入全球金融(包括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金融业中的国民待遇是指,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金融机构享受同等的制度待遇,由此,只要继续贯彻对中资金融机构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利益,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风险。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中国金融开放的特点,分析了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全球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8年4月,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论文详细归纳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其与商业银行相关的效应,并从积极向外资金融机构学习、提高金融产品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天航 《时代金融》2013,(14):133-134,139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强烈冲击,所以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刻不容缓,这样才能缩小与国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快、更好地加入到与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浪潮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从金融创新的涵义与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最后得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推进综合化经营,提升股份制银行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友 《银行家》2006,(10):26-30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经营将没有地域和业务上的限制,同时,在全面开放的当口,我国也在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化进程。因此,全面开放将使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国内同行,而且面临外资银行从资本到业务、从技  相似文献   

7.
保险业是中国金融服务业中最先开放、而且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也是国有金融机构海外上市的拓荒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保监会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保险业的全年营业额约为2100亿元,而到2006年达到了5641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2.69倍,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但是与整个经济总量和金融总量相比,目前保险业仍然总量很小,截至2006年末保险业总资产1.8万亿  相似文献   

8.
从CAFTA启动到纩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再到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鼓励金融改革先行先试,而广西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区域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创新拓展了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结合广西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区位优势,特别是我们应当结合广西的民族地区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前沿、西部大开发深化等发展机遇和条件,从体现区别性和差异性的角度来创新广西的金融政策,更好地促进广西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完善广西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广西区域性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9.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这会直接引起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导致我国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也由此被打破 ,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新的变化。传导机制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加入WTO后 ,实行金融对外开放 ,货币政策所受到的影响将从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变化开始 ,由此引起传导机制发生变化 ,削弱现有的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因此 ,应建立适应金融开放要求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一、金融开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按照WTO谈判协议的有关要求 ,加入…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     
《银行家》2004,(12)
中国首家合资银行正式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牌照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争夺客户方面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冯大卫  王颐 《新金融》2005,(3):37-39
到2013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将更快增长,对公银行业务在全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绝对份额降到一半。这为外资银行争夺中国最有利可图的富裕客户群、进占中国市场提供了绝佳机会。外资银行要抢占国内富裕客户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由于中国目前多数金融产品市场还未对外资开放,因此只有通过与本土金融机构合作才能先期进入,提前进行适应,获得成功所必备的业务技能。信用卡产品最能体现合作互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与外国金融机构在国民待遇原则下进行平等竞争,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尚不够强。本文从中国加入WTO有关金融开放的承诺,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以及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改革重点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开放中的中国金融风险报告和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安全等等,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为经济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风险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有关中国金融发展的建设性政策措施,由此消减所潜在的金融危机压力。  相似文献   

14.
张吉光  赵蕊 《银行家》2006,(12):117-118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金融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重组是城市金融机构(特指城商行和城信社)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事实上,中国城市金融机构重组的大幕已经拉开,由于所处环境和历史渊源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城市金融机构可选择的重组路径各异,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相似文献   

15.
个人财富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由于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其可支配的比例越来越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的态势,个人理财业务将是银行业广阔的市场。中国金融市场随改革而逐步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使得金融竞争激烈而趋于白热化,国内金融机构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拓宽服务范围,寻求成长与稳定兼备的市场。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将是个人理财市场,竞争的焦点已从网点布局扩展到人才、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李芷语 《云南金融》2011,(4X):77-77
个人财富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由于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其可支配的比例越来越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的态势,个人理财业务将是银行业广阔的市场。中国金融市场随改革而逐步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使得金融竞争激烈而趋于白热化,国内金融机构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拓宽服务范围,寻求成长与稳定兼备的市场。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将是个人理财市场,竞争的焦点已从网点布局扩展到人才、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7.
逯新红 《中国金融》2012,(15):72-73
中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对美过快开放会给中国带来较大风险,对此应保持清醒认识近年来,中美金融合作取得显著进展,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成为双方金融合作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中国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对美金融开放程度,放宽美国金融机构准入和资本准入门槛,进一步拓宽中美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中资银行采取复杂的多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将近4年,中国已经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平等国民待遇下的中国后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国内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则是更大的挑战、竞争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6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一行两会又释放出升级版金融开放信号。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境外投资者的比重仍较低,新时期的金融开放会更大规模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金融开放仍在持续深化。去年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善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等。今年6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陆  相似文献   

20.
《西南金融》2002,(12):4-8
一个健全的金融环境包括安全有效的金融制度环境、可靠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内对外高度开放的金融体系等内容。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以健全金融制度来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良好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提供好的经营环境;以开放的金融体系吸引外部资金的参与。三个方面的优化才能够促进区域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