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对量化宽松政策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历程和所采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其国内和国际的影响,认为联储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做出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但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需要引起足够关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上对量化宽松政策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历程和所采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其国内和国际的影响,认为联储基于国内经济形势做出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但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需要引起足够关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运用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国行业层面的对日出口数据,研究发现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不同行业出口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首先,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显著促进了我国低技术及中低技术行业对日出口的增长;其次,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中高技术行业对日出口形成了先正后负的冲击;第三,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  相似文献   

4.
思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6月底到期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多人都在猜测,这项引发全球关注和强烈反应的举措能否如期结束?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饱受争议的美联储连续实施两轮宽松政策,能否真正实现美国经济彻底复苏的本愿呢?中国如何应对政策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日本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终止实行了5年之久的“量化宽松”政策。朝最终升息跨出了第一步,原因是日本经济从2005年起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如果再继续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引发通胀。日本央行这次顶住了政府压力做出改变货币政策的决定, 凸现其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在目前状况下日本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日本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具有积极影响,对资金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将提高日本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正>全球量化宽松竞赛的大幕已经拉开,处于高位势的发达国家正在借助债务货币化转嫁危机,在量化宽松政策的促动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压力骤增,各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将导致全球经济政策协调变得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货币量化宽松的传导机理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思考,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利率传导、资产结构转变与资产再平衡、信贷可得性、信号显示等渠道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会带来诸如损害经济自发增长、长期通胀压力、道德风险和财经纪律松散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坚持以谨慎的原则进行政策创新和操作,处理好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收益、国内效果和全球影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袁天昂 《时代金融》2013,(17):19-2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四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在刺激其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加强中国经济稳定,以减轻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关联储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有着全面复苏的迹象。并且其复苏的趋势渐行渐稳。本文首先通过股票指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等一系列指标证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势必开始着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其退出一定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文章最后给出了应对退出风险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相继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跨境资金流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文章首先回顾了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过程,并从利率、汇率、双速复苏、美元效应四方面分析了量化宽松政策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渠道和机制,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1个新兴市场国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公告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结果发现:(1)美联储有关QE退出的公告事件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主要股指下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2013年6月19日、2013年9月18日美联储的声明事件对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影响在统计上相当显著,6月19日事件的影响程度大于5月22日事件;且不同国家受影响程度不同,巴西、土耳其等国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大。(3)资产价格变动与各国经济状况有关,对于经济基本面更好、金融市场更完善的国家,受QE退出的不利影响较小。因此,新兴市场应努力巩固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长期稳定态势,降低经济脆弱性,各国应该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2.
贺勤超 《时代金融》2012,(35):26+28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量化宽松政策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对内层面多呈现积极效应,对外层面则更多地表现为消极效用,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兴市场国家应做好应对,减轻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龚海林 《中国外资》2011,(10):18-19,22
自美国2009年末推出首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批评的重点集中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否会使全球进入高速通胀时代。本文试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美国这一政策的溢出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不像预期那样必然会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自美国2009年末推出首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批评的重点集中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否会使全球进入高速通胀时代.本文试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美国这一政策的溢出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不像预期那样必然会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自2012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日本银行(中央银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其间日本银行在9月19日、10月30日和12月20日,四个月内连续三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在日本历史上实属罕见。日本银行是在2001年初最早使用这一非传统金融政策的中央银行,中国与日本经贸往来密切,日本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直面和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张明 《中国金融》2012,(19):51-52
QE3的推出有可能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与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压力,同时也加剧了未来美联储通过退出策略回收流动性的挑战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终于宣布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美联储将以每月0400亿美元的规模购入机构按揭证券(MBS)。在今年年底扭转操作到期之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形式多样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正在削减购债规模,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不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产生了政策效果,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从汇率波动、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多个传导渠道,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综述研究,同时探讨了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量化宽松政策(QE)是2008年以来全球主要央行应对经济金融困境的创新政策手段。就在美联储结束QE计划之后,欧央行于2015年1月公布了其QE计划,其实施及效果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关于QE实施及成功的条件目前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历史经验可资借鉴,本文采用迄今最成功的范例——美联储QE实践作为参照物,探讨QE实施及成功的一般条件和局限,比较和分析欧央行QE与美联储QE的特征、异同,以此为基础评估和预测欧央行QE的效果,并探讨其对美国、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融纵横》2009,(4):I0014-I0015
美联储于3月18日宣布,在维持基准利率0-0.25%区间不变的同时,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措施刺激经济和改善信贷,包括在未来六个月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将现有的收购“两房”发行或担保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规模扩大至1.45万亿美元。这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央行首次决定开始回购自己的国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分析量化宽松政策溢出背景下中国物价变动的回溢效应。研究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对美国通胀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量化宽松政策向中国输出的通货膨胀会通过国际贸易价格传递回美国,回溢强度存在时变差异。对汇率因素在回溢渠道中的作用以及CPI和PPI回溢效应的非对称性、不同行业PPI回溢效应的异质性的研究表明:任何单边的、以邻为壑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可能导致“损人不利己”的双输局面,开展多边合作是未来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