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金融特点的中国模式成为金融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建立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金融创新,解决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楠 《现代商业》2014,(24):203-204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投资市场最热的话题。本文从四种模式研究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与美国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在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科技与金融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框架下,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和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如何将金融创新常态化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面对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其发展,在肯定它对中国居民生活便捷性的提升、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推动等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目前我国的商业模式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雏形。互联网技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金融模式发展、转变,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这种转变感触颇深。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出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原有的金融模式弊端层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金融行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正在寻找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社交网络、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等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因此产生,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科学技术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行业中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由一些电子商务类的企业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网络支付、网络投资、网络理财等一些金融类的服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且正在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具体分析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和创新形式,解析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策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间在线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类网络服务模式均是基于互联网金融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便捷、应用方便、节约时间,这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亦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使得全球金融模式竞争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上的新兴模式。本文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探讨,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内涵,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兴起.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金融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5,(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代表了新时代下的金融发展趋势。可以说,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把握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解决金融机构融资难题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模式研究,将注重对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逐渐转向线上,并延伸至那些没有得到传统、主流金融体系服务的中低端用户群体.在阐述全球消费金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进行了分类,进而对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进行PEST分析,指出了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是兴起于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务服务模式,其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作支撑。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都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为目标,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特点、影响力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优化发展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电信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网络与金融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像P2P网贷、网上购物、网络快捷支付等等,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因此,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下面的建议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英  罗明雄 《中国市场》2013,(43):29-36
在介绍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历程基础上,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众筹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发展模式,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金融构成了冲击,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讨论。文章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进行必要的竞争的同时,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分工合作,融合发展等问题做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商》2015,(43)
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今是金融行业的主流模式,网页云计算,互联网搜索引擎,移动支付和网络虚拟社交这些信贷信息技术会对金融模式产生根源上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新型的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支付方式和资源配置等,并提出了有效发展的思考。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现在互联网支付手段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规模化的互联网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服务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伴随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工具、服务渠道和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涨船高。本文归纳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浙江的实践发展,并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提出监管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寻求更加方便快捷及安全的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网络购物及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类金融支付模式已经成为支付的主要模式。同时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浅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笔者阐述了对于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随着现在科技信息的发达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开始被人们所依赖,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互联网社区、网络资源、网购等等,互联网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影响。新时代金融模式也开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如电子商务、淘宝、网上银行、在线支付等。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引起金融学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把传统金融模式变的多样化更具开放性。互联网金融模式将金融专业性淡化,利用相关软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使得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越性更高,更大众化,是一种新型的利国利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本的融通、支付与投资的新型金融模式。本文将探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根源,分析得出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是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动力源,也是一个高效率、高风险、监督不到位的行业。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进行研究,为中国金融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