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小企业会计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耿文秀 《绿色财会》2006,(10):52-53
稳健性原则又称为审慎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其解决的是会计对一些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时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即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应用稳健性原则不仅会使会计信息建立在考虑企业各种风险的基础上,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也可以抵消管理者由于对企业各种风险考虑不足而盲目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经济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该原则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新颁布的准则体系中大都有其影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突出了经济业务的实质,要求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作为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而不是单以法律形式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作为一项会计原则,稳健性原则由于其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审慎列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之一。但又指出,审慎的运用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准备金,过份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  相似文献   

5.
“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是否适用?会计学界有不同看法。本文对此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稳健性会计原则产生的客观基础 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如果允许采用几  相似文献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推出的又一项一般性会计原则。它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遵循这一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因而,这一原则的推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指导企业会计实务,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1在相关资产确认中的体现 比较理想的计量模式,应能从实质上反映该项资产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和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促使各国会计界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运用。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具有修正作用的同时,其计量和估计性将影响会计稳健性,因此,建议完善公允价值的准则和理论体系,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以合理兼顾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推动和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后期经济学界出现“国际惯例”说法以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问题一直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特别是1992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后,要求会计走出国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集中反映了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和认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关系问题。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应何去何从?应不应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如何“接轨”?还有,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实际操作时,“度”的标准又该怎样把握?这些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看法。一、谁要求接轨?(一)跨国…  相似文献   

9.
稳健性原则(或称谨慎性原则)最初产生于会计受托责任盛行的19世纪,当时由于会计人员存在着强烈的灾难意识,所以当涉及到对不确定性事项的估计时,往往存在着低估资产和收益,并高估费用(损失)和负债的倾向。尽管这一倾向逐渐形成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运用于财务会计模式下对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但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对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反对观点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0.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运用始于#77%年。当时,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行业会计制度中采用的是有限定的谨慎原则:(#)应收帐款允许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计价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等。谨慎性原则的实质体现不充分,运用范围较小。之后,在陆续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的采用不断进行拓宽和加强,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得以更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会计稳健性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会计稳健性与高管持股一样,是股东-高管层契约中的利益协调机制.高管持股影响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高管持股比例越低,会计处理越稳健.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基本前提。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营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这一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被屡屡强调。但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应违背真实性原则,即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应保证其会计信息的记录及披露应该客观真实,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及赢利情况。否则,若因运用谨慎性原则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则违背了谨慎性原则的初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因过于强调谨慎性原则,致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产生不少缺陷,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人们通常将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归类为起修正作用的修订性原则。由于修订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对会计信息的取舍和筛选功能,常会涉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估计及判断,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例外或强行处理,所以,有些企业利用这一特点,寻找漏洞,将修订性原则变成调整会计信息的“调节器”,甚至成为进行财务欺诈和会计造假的路径。为此,笔者拟就修订性原则的运用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一、剖析修订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一)修订性原则的问世,印证其存在的必要性。修订性原则最早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  相似文献   

15.
日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空前的迅速发展时期。新技术层出不穷,并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抛弃那些过时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以便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合拍。为此,各个学科都在着手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经济管理科学,我们应当对它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和展望。一、从静态核算向动态核算与控制方面发展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从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会计也要随着企业管理的这种转变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动态的核…  相似文献   

16.
引言:近年来,我国会计领域的改革可谓波澜壮阔:先是1999年12月31日我国政府第二次修订《会计法,然后是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1年1月18日我国财政部又将现行的14个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制定并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此外,1997年1月1日至今我国财政部陆续发布并修订了16个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等等。在这一系列的会计变革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我  相似文献   

17.
财务会计又称“对外会计”。其主要任务就是向会计主体之外的各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财务成果等会计信息,为了公平调整各利益相关的利益分配,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需要对会计活动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规范。以保证会计活动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公平性、公正性。因此产生了会计规范问题。研究、发展和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就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情况作一个简单介绍,以促进我国会计规范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中十二条原则中的一条重要性原则之一,它既是我国在1993年进行会计改革时从西方引进的一条原则,又是一修订性惯例.1992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并同时在分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作出了规定,如允许计提坏账准备,有些行业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发出的计价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是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并论述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通过该原则在我国企业中调研分析,阐述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利与弊。最后得出了适度稳健、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由于市场中有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会利用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财务能力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角度对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