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推动跨国知识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海归创业。但对海归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实践的理论指导还有待加强。本文以海归人才回流的趋势和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为背景,基于海归双重网络和制度环境理论,分析了影响海归创业动机的因素,并对如何提升海归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活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回国创业的海归,看过贵刊2011年8月号的新锐人物《海归创业贵在本士》之后,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在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创业的热潮,大量海归回国,带来很多资金及很多想法,在各个大城市创业,烧掉了几十亿美金。但互联网泡沫很快破灭,没钱了,很多海归回了美国,有些成了海待了。  相似文献   

3.
资讯广场     
政策我国将出台支持海归创业措施为吸引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他们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各地各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回国创业留学人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代》2007,(10):32-32
和邓中翰同时期回国创业的海归很多,但大都选择自立门户单干,比如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邓中翰则是在美国“圈”了一群伙伴一起回国吃苦创业,因为他们要做的多媒体芯片属于专业,尖端领域,需要不同技术层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贾浩 《人力资源》2001,(2):36-37
一、重视中介服务和大力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条件不断改善,出国的海外留学人员经过多年奋斗,也大都学业事业有成并在所在国站稳脚跟,不少人已在本身工作领域内有所成就.在拳拳报国之心的推动下,他们中许多人在考虑今后长期事业发展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在国内创业(包括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在国内创业的海外学者专家人数与日俱增,尽管供需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迄今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成功率却还不尽理想,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家》2011,(2):88-88
刚回国时,杨俊杰在无锡参加“530计划”的高峰论坛,听闻已经有940名海归聚集到无锡地区,加上创业团队已经有3400多入。“海归的密度不一定比北京、上海低”  相似文献   

7.
创业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归作为创业大军中的高层次人才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国内创业环境的大力改善,海归创业活动日渐兴盛,海归创业的贡献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海归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依循“海归创业研究现状—海归创业研究评述—海归创业未来研究方向”的进路展开分析,以期为海归创业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海归企业发展迅猛,作用巨大,但是理论学术研究却滞后于海归企业发展现状。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海归企业的现状和中国情境下关系的概念内涵和中国文化基础,同时比较了中国关系与其在西方文化相对应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归二元社会网络的文化差异机理,从而为后续的海归创业、海归二元网络及战略发展的构建了基研究础性,最后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提纯海归     
吴仕逵 《英才》2008,(1):146-146
尽管出国的动机干差万别,尽管回国的设想也大不相同,但他们还是回来了;尽管有的端过盘子,有的从实验室到实验室,但他们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中有创业英雄如莫天全、“中国VC第一人”如熊晓鸽、资本推手如刘二飞、叱咤华尔街的风云人物如邓中翰、跨国英豪如张亚勤等。本书全景式回答了海归们做了些什么?海归们能做什么?他们的风采和能量、他们的坎坷和辉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海归回国效力成为一股潮流,大批海归在国内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但据中国科协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高科技人才出国深造者达70余万,学成归国者不到1/3,即使海归;也有不少人归而复去,或“人归脑不归”,仍在为海外公司的研发体系效力。  相似文献   

11.
高端食物链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6):48-50
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聘用既具备专业背景,又精通外语的业务经理伤透了脑筋的时候,“海归”的出现使得这些头疼的公司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因此早年的“海归”族头上总是会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房子、车子、高薪成了“海归”们多年在外受“洋罪”最为现实的回报此外,中国超乎寻常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机会,也像吸铁石那样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回国创业人。由于都受过高水准的西方教育,对科技和市场前沿有比较直接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海归”创办或投身的企业部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IT、电信,生物技术,医药或投资等他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国际化意识都比较强。其中以吴鹰为首的 UT 斯达康虽曾经历层层政策障碍,最终还是把“小灵通”推进到目前如日中天的阶段,也显示了“海归”企业家们在本土公关方面的功力正水涨船高。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海归”的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部必须面对“水土不服”和“文化震荡”的命题“海归派”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国外的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创业时,会发现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万玺  徐彦 《价值工程》2015,(14):256-257
重庆市为了吸引海归创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依然存在创业政策力度不够、创业贷款融资困难、创业政策制定失准等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创业政策吸引度,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发展平台等对策,对于促进海归创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归"人才是现今诸多创业活动中一类特色鲜明的群体。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当一部分的海归创业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现有的政策环境仍不完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气候,加之企业自身在战略决策、管理运营、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对常州市近百家海归创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就海归创业企业的成长现状及困境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就如何破解成长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蓬勃发展的海归创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位回国创业多年的海归说:“我们在海外的人,总觉得自己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干起公司来,实际上,技术仅仅是维持一个企业发展下去的30%力量,其他70%,全部由市场和资金来决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数说     
《中国就业》2013,(12):18-18
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盟示,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报告指出,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后的年薪比起具有5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要多10万元。  相似文献   

16.
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正好都是中国企业下一个阶段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陈宏、邓锋、朱敏,这三个名字国内企业界尤其是实业界可能还不太熟悉。我觉得有必要郑重向国内企业界介绍这三个人——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对国内企业界未来5—10年的发展可能很有启发。这三个人都是“海归”,但却是在美国创业获得巨大成功后回国的“企业家海归”。陈宏在美国创办的  相似文献   

17.
微言e语     
《中国就业》2013,(12):59-59
“海归”回游为哪般 11月4日《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海归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海归”大规模回游为哪般?  相似文献   

18.
李彦宏 《企业文化》2012,(11):82-83
我是一个海归,1999年国庆我作为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团的成员回国观礼,其实在那之前我就想好了,我就是要回国,去做搜索引擎。当时和我一起回国的很多人也都走上了创业的路,譬如邓中翰,今天,有人回到美国,有人在大公司做高管,但我相信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一直坚守着自己创办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海归,作为中国一个开放元素,备受社会关注和期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留学热"与"回国潮"演绎着"春天的故事". 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超过120万人,回国工作已有30多万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或许还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迅速汇聚如此丰富的海归资源.统计显示,72%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均为海归.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每年都有10万以上的中国人出国留学,同时在2006年也有超过4万人回国。随着中国经济和各方面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加快和各种机会的增多,海归回国将会保持更快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