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农业金融脱胎于小农经济模式与现代社会主义土地经营模式中,与当代飞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金融模式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本文通过对当下农业金融模式的源流发展、农业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下,将互联网这一新兴发展模式融入于农业金融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从中得出今后互联网环境下农业金融发展模式的方向,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农业金融优化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新常态阶段,辽宁农村金融发展除了需要继续在商业银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中开展对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推陈出新,更要致力于打造具有普惠金融色彩的、与广大农户进行金融联结并满足其对金融产品信息与服务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在对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金融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促进辽宁农村金融发展必要性,并提出依托互联网金融促进辽宁农村金融发展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国农业经济处于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技术引进与管理方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本文提出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同阶段发展的融资需求与金融相结合,鼓励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以政府扶持引导为主,加强对商业金融的引入,当商业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逐渐应用成熟时,将公共金融逐渐淡出。  相似文献   

4.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村金融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具有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运作效率的作用,对统筹城乡发展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支农、惠农作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金融人才匮乏以及金融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丰富农村金融基础数据、健全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快深化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社会关注的重点,其经济社会构成模式以二元结构为主。有研究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往往受限于农业,实际发展中始终会被金融机构数量稀少、融资渠道少及资金链断裂等多种因素制约,最终导致农村经济难以进入高速发展状态。和城市金融发展情况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过程中有大量问题发生,比如"三农"贷款批准率与发放率低下、金融贷款总数量不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及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低下等。若农村金融发展期间长期存在这些问题,会导致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居民收入低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多种不良现象。但在互联网金融出现后,这些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分析结果与发现的问题,制订相应解决方案,希望能解决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金融深入农村金融。本文首先从互联网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展开研究,然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建设、简化业务流程、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往来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互联网金融引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大革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网络浪潮下金融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飞跃式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互联网+"是当下最热门的商业词汇,国内的传统行业均面临互联网转型的挑战和迫切需求。《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国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助推器。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在原有的金融服务基础上,更增加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条件先天不足,农业互联网金融在推广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因此需要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农村发展、助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比如农民征信的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抵押物等等,都给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成为农村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而林业金融则承担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职能。我国的林业金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依靠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支付、投资与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而互联网金融与林业金融的结合,通过创新解决林业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了林业金融体系在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上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的优势,能够提高覆盖面、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本质宗旨意义相同、价值应用指向一致,因此借助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还面临着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不足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意识较弱等诸多发展困境。为此,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还需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施,宣传互联网金融知识,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农业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业价值链的构建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民收益。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价值链构建路径: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渠道,发展共享物流;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树立良好的互联网营销形象,以期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农业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尤其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资金短缺问题突出,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农业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难题,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从农业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金融发展情况,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网络平台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也随之得到进步。其中,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未来经济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我国能够得到更长远与稳定的发展,在这里对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备受关注。互联网金融冲破了传统的金融模式,给人们带来巨大生活便利的同时,相应的风险也随之而来。美国和欧盟地区等互联网金融"先锋"国家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正规监管体系之中,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几年虽然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的监管平台还未跟上,存在缺失。构建和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很有必要,由此对比及分析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相应监管模式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客户的理财形式及渠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安全性等因素会使这些金融理财产品存在较多风险,不利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理财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进步。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带来的风险,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各类风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智慧农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形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机械化生产、数据分析、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农业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的智能化运营,提升农业运营效率。但是我国智慧农业起步晚,目前在农业科技、数据运营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通过政府、市场及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去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智慧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困境,提出智慧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我国成功实现面向公众和市场主体的不间断、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为抗击疫情、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以此次疫情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依托互联网金融多元化配置家庭资产等优化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我国最基础的支柱型产业,农业经济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