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德威 《经济论坛》2001,(19):33-34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危机1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公司与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首先,经济全球化下,企业把短期赢利、交易所牌价和股东利益,放在了比增加就业更重要的地位。其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而企业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工人来讲,就是被解雇;而以取消传统的管理层次、缩小工种分类、建立工作小组、培训多面手员工、缩短生产和分配流程、简化行政管理为内容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也正在使大批管理人员失业。2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福利国家变成…  相似文献   

2.
税收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促进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惠及"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文章通过考察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特点,提出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  相似文献   

3.
张锐  黄盈霏 《经济论坛》2005,(22):84-85
目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政策来促进劳动就业,其中通过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开始,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在税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劳动就业因素,合理安排税收政策来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3)
体育产业拉动社会就业的力度是很明显的,已成为促进劳动就业的新亮点。体育产业对应的是社会的刚性需求和可持续性需求,具有持续拉动社会劳动就业的能力。体育产业还具有低成本、低投入、良好的行业渗透性等特点,在促进社会劳动就业方面大有可为。要挖掘简便易行的传统体育产品和服务,丰富大众体育活动产品。应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等资源积极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应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制度建设,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注重长足发展,要关注世界体育产业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朱顺贤 《经济师》2006,(4):227-228
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政策对就业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存在诸多缺陷,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形成有效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6.7%,投资的比重更是高达38.4%,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增加出口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政策、体制、市场环境以及民间投资者自身因素等制约,民间投资近年来虽仍呈现增长的趋势,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减缓,投资意愿不足、投资行为不活跃等问题日益显现,成了限制民间投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通过改进民间投资的税收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支持民间投资健康持续发展,是当今税务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为了缓解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具体体现在帮助特定对象就业、鼓励企业吸收劳动力、支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等方面。然而,这些政策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较高,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大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减少过快、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污染加剧等现实问题,吸取世界上先进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运用税收政策加强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侯平  钟小新  张琦 《江南论坛》2006,(12):26-28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势在必行。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投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财政奖励等财税工具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作用范围,各国政府在进行区域干预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组合使用,以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2.
韩盛文  冯有责 《江南论坛》2003,(6):29-29,37
目前,我国约有一亿渴望增加收入的农民,因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入城市,支持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随着城市下岗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里的容纳量亦会日趋饱和,这里虽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的问题,但国家还不能将我国总数在1.5亿左右,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因为那样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何况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还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富余出来。所以,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恩格斯曾说过:要使这些被迫挤出农业的人不致于没有工作,或不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中国经济运行也面临下行压力,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了当务之急,它不但是稳增长的需要,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本文针对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和分析与之相应的税收调节政策,并提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施的以促进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和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就业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尽管是一项积极措施,但缺乏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平等就业的基础。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作为税收政策特殊受益群体,现行的政策目标带来的只能暂时改变失业结构,而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建议改革或完善现行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结构、就业政策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短期看,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可能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政府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就业问题的影响,加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及培训,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信息化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正确的引导,创造出更多的岗位,从而使信息化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庞博 《经济论坛》2010,(3):72-74
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政策手段,理应在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区域性税收政策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必须完善现行税收政策,制定系统的区域性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8日厦漳泉三地(下称三市)正式启动同城化进程,共同签定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随着三市同城化的推进,地方政府税收利益分配与竞争、税收政策的差异与征管条件约束等一系列有碍同城化进程的税收问题开始显现,本文围绕同城化发展模式紧密相关的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税收利益协调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建议,期待通过税收政策的协调优化促进三市同城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而税收是各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无法替代的政策工具.我们应从循环经济视角评析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9.
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平均 《经济与管理》2010,24(11):66-69,74
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本国的税收政策,应基于中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着力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为此,需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一个两期政府消费模型中,讨论了税收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影响。政府的减税政策取决于初始的财政状况、偏好、对年金的控制权以及法定养老金的缴存率等。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年金计划的激励效果,当前的税收政策是不同级别政府、公平与效率、长期与短期博弈的结果。目前年金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政策的重点不应集中在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而应逐步完善其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