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拥有上存在不平衡,物质资本投资人往往占有谈判与利益博弈中的强势,而人力资本投资人尤其是员工处于弱势。顾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谈判地位的不对等原因也属于弱势,利益容易受侵害。对弱利益相关者的保护不仅关系到企业公平与绩效,而且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会计契约有利于界定产权和剩余利益索取权、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能充当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工具等功能。它是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的结果,合理的会计契约安排有利于协调企业相关者利益。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如何合理安排会计契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认为我国公司应该加快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结构,公司控制权安排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认为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应是利益相关者“状态依从”的控制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拥有不同权重的控制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控制权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认为我国公司应该加快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结构,公司控制权安排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认为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应是利益相关者"状态依从"的控制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应拥有不同权重的控制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控制权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高校的财务结构也形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联结模式。然而,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使得这种联结存在不完全形式,进而使得当前高校财务问题频发,资金管理混乱。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治理结构,对于高校财务实施工作和高校的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考虑政府、出资方、管理者、教职工、学生、银行等相关者利益,并在不完全契约角度下,从决策组织结构、执行实施规范、监督组织机构和外部财务通用契约优化来设计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以此对我国高校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高校财务治理效率,促进高校合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析会计准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契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入手,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这导致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各自的会计操纵行为。会计准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利益相关者缔结企业契约的基础,是协调冲突、促进利益均衡的有效工具,它能建立良好的契约秩序,维护契约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工人以及社会公众等,他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同时也就拥有了不同的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包括索取权(包括固定索取权、变动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包括固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所有权安排则是在制度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投入量、资源的信号显示机制、资源可抵押性、资产专用性、风险选择和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之特征,决定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状态依存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的一组契约。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向企业提供不同的要素资本,从而具有了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权利。根据向企业提供的要素资本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贡献不同,通过集体选择决定哪些利益相关者最终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因此,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剩余收益不是一场空谈,而且经住了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检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控制权的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应该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类利益相关者。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结构特征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并分享企业剩余。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企业激励监督的成本;可以改善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督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可以缓解员工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股份制改革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治理是股份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而公司治理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安排问题,即他们的权利、作用及保护问题。职工持股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是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职工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调动问题;二是充分利用职工在参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及优势;三是充分发挥职工对于整个公司管理层在合规性、防止出现舞弊和恶性事件等方面所能够起到的监督和报警的作用。在我国,员工的地位和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应该能够做得更好。解决好利益相关者问题,有利于和谐增长,特别会有利于科技型企业、人才密集型企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众多企业奉行“股东至上主义”或“消费者第一”的固定思维模式的今天,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思维模式。作者在综述有关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分类、特点。作者展望了对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及影响程度的研究、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本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29-32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越来越为学者们重视.在探讨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后,通过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比较,对利益相关者模式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就如何引入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与企业家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实质是企业经理人员在激励和约束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家的行为扭曲。他们将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开发等创新活动中转移到寻找制度的漏洞,利用制度的不完全性和改革的不彻底性,侵占国有资产。因此,国企改制的目的,就是要矫正企业家行为,为企业家的成长设计出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财产抵押制、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在整合国有资产与企业家利益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发,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可分为五个主体,他们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各有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因而也都有其局限性。遵循人本性、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综合性原则,可构建包括组织管理者、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式手段)以及反馈系统等基本内容的评价系统。选择教师的人文关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三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赋予不同模块指标具体的分值,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等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Purpose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and distinguish two features of contract design – prevention and promotion contracts – and compares their effects on opportunism within the distributor–supplier relationship. It also examin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 post contract enforc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18.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和Antweiler et al 。(2001)的研究框架,构建企业排污的一般模型,采用“差异中差异”的估计方法,结合我国省际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考察契约制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契约制度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契约制度较为完善的地区,企业倾向于投入“减排专用资本”进行污染减排活动,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但这种积极作用在契约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利用行业本身的污染强度属性则可以解释这一“反常”的结果。在控制人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nagerial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stakeholder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ransfer of knowledge
is being made from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market orientation perspectives. These marketing tools may prove useful to manage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takeholders, as has been the case with custome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sample of Spanish companies
representing 43% of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largest market capitalization. Given tha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orporate
relationship with stakeholders is analyzed in Spain, a qualitative technique (case analysis) was used.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most of the participant companies have a reactive position vis-à-vis stakeholders management systems.
This attitude is reflected in their concern exclusively about ethical indexes managers.
J. García de Madariaga Assistant Professor, Marketing Department,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Ph.D. in Marketing and
B.A. in Advertising,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refer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also in Spanish journals. He has also published numerous refereed articles in the proceedings of maj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 is also an active marketing and marketing research consultant.
Carmen Valor Ph.D. (Marketing) at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Spain), MBA (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 Spain).
Currently, Visiting Teacher at Universidad Pontificia de Comillas-ICADE. She is also an active Research Member at Economistas
Sin Fronteras Foundation and GEIES (Universidad San Pablo-CEU). Her work focuses on several issues related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umer behaviour. Her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ter alia, in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ety,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or Investigación y Marke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