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元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日本古钱商安田而唐去东京途中,曾到古钱收藏家山田孔章处,对山田孔章讲了北宋有真、篆"对钱"现象,此后山田孔章开始对北宋"对钱"进行收集和研究.与此同时日本古钱收藏家田元成也开始对"对钱"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对钱谱>一、二集.山田孔章于1827年至1829年先后出版了<符合泉志>第一、二、三编.之后日本古钱收藏家今井贞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于1899年,出版<古泉大全(丙集)>一书,其中刊载北宋"对钱"版别最丰富,堪称是一部"对钱"经典大作,时至今日国内外还没有哪一部能与之相媲美.就连一九七六年日本小川浩的<新订北宋符合泉志>(1996年中华书局再版)也是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2.
"对钱"分古代对钱和现代对钱两种.两者由于形制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加之时代背景等因素,因此在分类组配与命名工作难易也有所不同.现代对钱的制造都有详尽的数据和明确的命名.而古代对钱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古人铸造了不少真、行、草、隶、篆、杂等多种书体,钱文位置偏上偏下,偏左偏右,或仰或俯,字体大、小、阴、阳,缘和廓的宽、狭,穿的大、小等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对钱,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古钱家翁树培先生以实物为据,用科学的态度,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乾隆年间揭开了这个秘密.现笔者就古代对钱的组配与命名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4.
5.
根据网上公布的<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威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 "经济的大幅波动,让一些普通百姓突然感到恐慌,他们急于弄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产生了恶补经济知识的渴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分析了经济学家身价暴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646年10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了永历王朝.翌年改元永历,铸行永历通宝钱.永历帝在位16年,加上拥护明王朝有组织领导的抗清力量至少持续18年.所以永历钱至今存世尚多,品种版式也很繁杂.其中有一种钱背分别铸有: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12字的小平钱.对这12字的排列含义,从清代至现代的诸多钱币学家各有不同的诠释.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安定国家"说,二是"定国辅明"说.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猜想.对此,我想根据史籍资料以及钱币实物出土情况,结合永历帝的行踪情势,作些分析并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8.
"对钱",又有"对书钱"等名,日本称"符合泉".本人喜好"对钱"集藏.在收集藏品及阅读有关资料时,发现"对钱"研究范围还有不小空间,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仅将个人几点浅见提出来与同好们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9.
"对钱",又有"对书钱"等名,日本称"符合泉".笔者喜爱集藏和探讨,曾于2000年撰写过"拓宽对钱研究的几点浅见"一文.此后,总觉得该文言犹未尽,尤其是"对钱"的标准,钱币界有不同的认识,加之近年拜读何邦贵、侯桂芳两先生所著《北宋钱币》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提出的关于"对钱"的标准,本人认为有值得商榷之处.为此,撰写此文谈些本人对"对钱"标准的认识,兼与何、侯俩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国的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更使国外游客的涌人量极速飙升。然而有一种现象却令人尴尬,都市里小到宾馆酒店的菜单,大到路名、招牌和巨幅广告标语等.大都存在英语错误,有的甚至错得“惊天动地”。英语翻译错误既给外宾带来了不便,更有损中国形象,当然也会影响商家的生意。江露就瞅准了这个商机,大胆创造了“英文纠错师”这个新职业, 相似文献
12.
13.
14.
16.
2007年四五月间随着沪市A股飙上4000点,一条僧人炒股的新闻轰动一时,并成为全民炒股的有力佐证。暂且不论炒股的僧人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也不论炒股的僧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僧人炒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僧侣也得与人间烟火打交道,寺庙的财产也有一个保值增值的问题。僧人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自古就有的传统。寺院经济的膨胀与萎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历史上的盛与衰。下面介绍其中的几则事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终于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开始进行入学前的各种准备,首当其冲要考虑的还是学费.这几年学费翻着跟头往上涨,很多家长的心里没有底儿:该给孩子带多少钱?带少了孩子会受委屈,带多了家庭经济上难以承受,如果孩子自制力不强的话,还有可能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另外,异地求学千里迢迢,怎样让孩子把这笔不菲的学费安全带到学校呢?孩子即将面临独立生活,家长们是不是该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财充电"呢?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一场"房地产泡沫"的争论至少从2003年就开始延续,一直在房地产市场"捞钱"的投资者,从目前帐面来看,好象都没有赔,这无疑是致命的诱惑。日前,当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放言"中国房地产即将崩盘"时,投资还是撤出地产市场,再次让投资者们开始犹疑。紧随谢国忠之后,花旗集团最新发布的报告又让人们感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