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目前存在两种状况,一是有的观点只局限于金融领域,甚至将它只看成一种货币现象:二是有的观点过度夸大了流动性过剩的负面作用,甚至使人有恐惧心态。其实,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不能只作为货币现象来讨论,而且也大可不必过分地恐惧它,而是应该从整个经济体制的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它,科学地对待它。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重构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应采取如下政策主张:(1)将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终极目标由"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改为"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在中间目标的选择上,不仅要关注货币供应量这一指标,而且也要关注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动.(3)在调控手段的运用上,一是要减少对法定存款准备率手段的依赖;二是要重视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手段,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频率;三是要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4)在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空间的拓展上,不仅要立足于货币市场,而且要为由货币市场传导向资本市场传导过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永涛 《海南金融》2011,(10):15-17,54
经济学界对货币供应一直存在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据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货币内生性理论较好地诠释了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行为.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但由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使得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应,中央银行调控流动性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危机是本次通货膨胀的诱因,宽松货币政策和四万...  相似文献   

4.
《金融研究》2008,(11):I0026-I0031
现金作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放回笼状况,不仅反映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状况,而且反映一定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和实际效果,对于中央银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和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近10年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逐步深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的现金投放回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现金投放回笼的特点,探索现金投放回笼规律,  相似文献   

5.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杰 《中国金融》2007,(17):41-43
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目前存在两种状况,一是有的观点只局限于金融领域,甚至将它只看成为一种货币现象;二是有的观点过度夸大了流动性过剩的负面作用,甚至使人有恐惧心态。其实,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不  相似文献   

6.
2000年至今,中国绛济进入新一轮上升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经历了8年持续上涨,呈现出上升持续时间长、周期跨度大、波动幅度小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本文从流动性视角分析本轮上升周期的因素特征.经检验,流动性是本轮上升周期的突出因素,货币不仅是"非中性"的,而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内生性",在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后,本轮经济上升周期将可能终结,经济增速放缓,但降幅不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考虑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家庭、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经济行为影响的局部分析与包含五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研究CBDC对货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而言,家庭部门兑换CBDC方式、派生存款机制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共同影响货币结构,CBDC替代存款比例变动通过融资利率变化影响经济增长。CBDC替代存款的经济影响总体可控,中央银行具有货币政策调节融资利率职能。数字人民币以不计息形式发行最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数字人民币发行初期,需要定期对数字人民币兑换与发行情况进行货币流动性监测,并基于货币流动性监测结果制定与实施结构型和总量型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现象.本文首先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于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而言,中央银行先后实施适度宽松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分供给;商业银行保持着低不良贷款率和正常杠杆率,也不会明显削弱其贷款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水平;个人偏好和支付便利导致公众在特定时段更多地持有通货的行为,即使有削弱货币乘数的作用,其影响也是极其轻微和短暂的.因此可以断定,“六月货币荒”并非真实的货币荒,而是某些货币表象的欺骗性所致.“六月货币荒”现象的重要启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要更加透明,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公众要权衡个人偏好和支付便利与持有通货的货币性成本等诸多因素.这是消除货币表象的欺骗性,避免类似“六月货币荒”现象的出现,以及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央银行货币互换交易的实质,认为中央银行基于本国货币开展的货币互换交易会改变基础货币供应量,因此可将货币互换视为一类特殊的货币投放与回笼渠道;文章从丰富流动性注入渠道、调节货币供求关系、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货币互换的政策功能,指出在国际金融市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货币互换作为一种操作灵活的交易方式,将会为各国中央银行更多使用,以满足政策调控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基础货币的变化将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是吞吐基础货币,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的主要工具;合理的流动性是货币信贷扩张的基础。一般来讲,中央银行可通过增加流动性,维持相对较低的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倾向;中央银行可通过减少流动性、推升市场利率削弱商业银行贷款的倾向。但在具体数量关系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经济景气上升阶段,由于预期看好,信贷风险贴水降低,扩张意愿强烈,  相似文献   

12.
在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中从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价格泡沫日益显现和各因素的综合表现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最后,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明确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应关注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体系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西方货币供给理论,是我国近五年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眼前治理整顿时期中央银行宏观决策过程中颇为现实的一个问题,过去几年中有人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建立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与目标。为此,理论界曾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宣传。近正内随着经济形势的某些变化,一些同志似乎对该理论开始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甚至怕有政治上的嫌意之忧。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回顾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五年操作实践,重新探讨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运用的特点与限制条件,不仅对弄清理论是非而且对今后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操作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创设了新型流动性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为流动性供给,金融机构在缺乏流动性时通过抵押的方式与中央银行"一对一"交易,取得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是对国外中央银行先进经验的学习,对中央银行管理货币流动性起补充作用。本文将探讨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背景,使用情况及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现象。本文首先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货币乘数可以小于1吗"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乘数在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水平超过其吸收的存款额时就会小于1;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则在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和公众行为及他们彼此的互动。具体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统计数据上确实显示出小于1的货币乘数。这主要由中央银行在危机中的大规模流动性注入、商业银行的"惜贷"和公众的谨慎消费所引起。对货币乘数的这一分析可以扩张我们的认识,并对我们分析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万存知 《金融博览》2013,(10):40-41
之前提到的"金融空转",可视为货币失速,即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且发生在主要国家。这种货币与经济的失配,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作为的表现,暂且约定为在发挥职能过程中的迷茫。最迷茫的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  相似文献   

18.
中央银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下的一项货币政策工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操作迅速、灵活性、流动性、可逆性强的特点.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控制基础货币.进而调控赁币供给量.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也会使得中央银行做出反应,通过发行夹行票据来调控它.本文运用7 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中央银行票据交易与货币供给量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外汇储备激增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显示,在结构性流动性缺口状态,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效力增强,央票发行、正回购、逆回购不仅与货币市场利率在统计上显著,而且正、逆回购也对物价有显著影响,是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选项。同时,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更易受到短期扰动因素的影响,需要相机运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予以补充。此外,传统的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提供流动性的功能也将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