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想起《中国土地》已走过20年的历史,我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情。作为一名基层的土地管理工作者,我从她身上受益很多。12年来,她伴我成长,催我奋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1990年秋,我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土地管理工作岗位。尽管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渴望,但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这时,同事们推荐我多读读《中国土地》。她像老师,像朋友,把土地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经验款款道来,从上级的指示精神到各地的工作动态,从宏观工作到具体业务,好像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中国土地》是探讨土地管理前沿…  相似文献   

2.
我于1987年7月3日到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报到,该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当时中国土地学会的秘书长陈寿山让我搞学会工作。我到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学会的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将中国土地学会主办的《中国土地》转给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作为该局的机关刊物,中国土地学会再创办一个刊物。经过反复斟酌,会议确定中国土地学会新创办刊物的名称为《中国土地科学》。该刊于1987年11月创刊。《中国土地》从1982年9月创刊到1985年,一直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承担编辑、出版工作,该所为《中国土地》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  相似文献   

3.
相识恨晚     
人生难免有许多后悔的事,我现在最后悔与《中国土地》相识太晚。两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土地部门。刚开始在一线工作,读书机会相对较少,有时看《中国土地》也是粗略地翻一翻,根本体会不到她与众刊的不同之处。2001年,我调到局办公室后,兼管刊物、报纸的收发工作,从此有机会与《中国土地》常见面了,也有了时间和耐心去细读她的每一篇文章。单位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通过大家对她的讨论和研究,我发现了她的独特之处:她是土地管理工作者的参谋助手和知心朋友;她又是教师,培养教育着每一位读者,帮你去掉无知,填补大脑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信贷工作三十多年,在联社订阅的多种报刊中,我唯独喜欢《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尽管她办刊时间不长,但她很贴近基层,是广大农村信用工作者学习、实践的好参谋。1995年,我退休回到家乡,自费订阅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我不仅自己阅读还让乡亲们传阅。一下...  相似文献   

5.
小议“我管土地他管我”黄俊清《中国土地》曾刊登沈志荪的文章《小议"你管土地我管你"》,读后发人深思。在土地管理中,一些领导带头违法,以权代法,的确造成了土地"执法难"的外部条件,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就土地管理者而言,与"你管土地我管你"孪生并存的"...  相似文献   

6.
初识《农村财务会计》是十年前的事。十年间,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都改变不了我对《农村财务会计》的那份钟爱之情。如今她已成为我生活、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在参加工作的十年中,我的工作几经变化。1989年从财经院校毕业,先是分配到城郊的西峰乡从事农经工作;1992年因工作需要调入市农经管理部门,从事会计辅导、培训和审计工作;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时,又调入税务部门,从事税收工作。但十年来,无论工作怎样变化,她介绍的财会知识、查账方法,使我在农村财会人员辅导、业务培训、农村财务审计上得心应手;她的“政策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经济》:我的精神食粮福建龙海市浮宫粮站陈阿泉《中国粮食经济》使我了解和掌握了许多知识。本人阅读《中国粮食经济》是配合工作而进行,使阅读融入工作之中。通过几年的研读,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提高了专业水准,丰富了工作经验,颇有裨益。同时,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财会工作者一我非常爱读《林业财务与会计》。她给我《法规介绍》.让我常读到《财会论坛》一并进行《学术研究》;她教我《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管好用好《林业基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深入基层《调查研足),努力搞好本职工作。我经常走近《服务台》,阐读《国外资料》,写声、《文摘》.收集《小资料》.从中感受一下《新奇特》,丰富了我的财会知识。为实现财会工作现代化.我刻苦学习电脑技术,让《财会电算化》的《山花》开遍全财苑。最近,又召开《工作研究》会议,与会者积极开展《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我曾经是一名下岗失业职工,因为和《中国粮食经济》有着不解的缘分,是她“助”我再就业,成为一名粮食人。2003年8月,我工作了近20年的国有企业破产了,被迫下岗失业。由于我平时喜欢“爬格子”,2004年7月,被当地人民武装部临时聘为新闻报道员。有一次,我到原江苏省通州市粮食局人民武装部采访军粮供应情况,看到几本《中国粮食经济》,我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便借了两本回家学习。由于我出生在农村,对杂志中提到的许多粮食知识和政策十分关注,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编辑部:各位好!我是国土系统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自上班以来,我一直视贵刊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每个月我都急切地期待着她的到来。每一期《中国土地》我几乎都要迫不及待地读完,然后又一篇一篇地细细咀嚼。2004年,我将《中国土地》1月~12月份的杂志完整地收藏于自己的书橱里,以便于随时查阅,用《中国土地》不断勉励自己,鞭策自己。具体说来,贵刊的《就地说法》、《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栏目办得不错,我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和先进经验,受益匪浅。我所在的国土资源所常利用“学习日”时间,组织全体职工集…  相似文献   

11.
体会温暖     
《中国土地》,我的老师,在您20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学生有许多感激的话要说。《中国土地》编辑们的宽宏与关爱,让我敬佩,给我温暖。我从事土地管理工作7年来,是《中国土地》这位老师把我从一名乡镇基层所的普通工作人员培养成基层所的所长。1995年,我被县国土局抽调到收发室,负责收发报纸、杂志。平时爱看报刊的我,对于我们国土系统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土地》当然没有放过。《中国土地》杂志版面活泼,内容丰富,辟有十多个专栏,介绍土地管理的新探索、新思路,探讨前沿理论,反映读者心声,让我眼界大开。发表了署名…  相似文献   

12.
1985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为充分发挥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推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决定将中国土地学会委托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代办的《中国土地》迁到北京。办理过交接手续后,我和另外两名同志承揽了《中国土地》采稿、编辑、发行等工作。此后的一两年时间,《中国土地》走过了办刊史上最艰难的日子。杂志能坚持办下来,真应该感谢那段岁月中大力支持过杂志的人们。生动,如同五颜六色的花朵,装扮着这块土地。我相信,每一朵花的绽放都离不开编辑人员的细心呵护。1986年,编辑部收到一篇署名易之的文章,围绕土地有无…  相似文献   

13.
说来也巧,我踏入信合大门之时也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创刊之始,是她伴我同行,是她帮助我成长和进步。大概是职业的关系,我一直都有藏书的习惯,在我卧房里,书柜、桌面、床铺上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在众多的金融刊物中,《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这本内容丰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值此《中国土地》2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表示祝贺。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土地》与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相伴而生,发展壮大。杂志认真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密切配合部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和各项工作,深入研讨土地管理的重大课题,及时反映报道本系统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发挥了特殊的功能,成为本系统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渠道、部党组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尤其是近年来,在“特别策划”等栏目的选题、调研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努力,如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市场建设、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执法、征地制度改…  相似文献   

15.
我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曾在镇农经站当过三年会计,尽管自己现已到别的部门工作,但我依然眷恋着农经工作,依然喜欢《农村财务会计》。说实话,《农村财务会计》是我工作中的指导老师,她帮助我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帮助我认识社会,明辨是非,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这里有件小事使我深记心间。1989年的一个秋天,有个村民小组干部来镇上反映他们组里的群众不肯尽自己的提留上交义务。为处理这件事,镇上派我带人去调查。没想到,这个组的村民根本看不起我们,座谈会开了半天毫无进展,我当时感到压力很大,心里没有底,其他几位同志也着急…  相似文献   

16.
我在乡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在单位订阅的多种报刊中,我唯独喜欢《致富之友》,她非常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农民群众学习、致富的好参谋。1998年我离休回到家乡,坚持自费订阅了《致富之友》。  相似文献   

17.
说起来我与《农村工作通讯》的确很有缘分。记得初识她是在1979年初秋,那时我刚从浙江省宁波地区农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宁波地区农业办公室工作。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对象,进入工作角色,我自然就把单位里订阅的工具书——《通讯》当作了良师益友,每当工作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时,我就情不自禁地会去从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经济》2007,(6):23-23
20年前我就与《中国粮食经济》相识,因当时我在基层粮站工作,遗憾的是不能期期看到。1996年我调回县粮食局后就每期必读,她从此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伴侣”和良师益友。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文章  相似文献   

19.
光阴似箭。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体制,为建立国家的土地机构,为成立中国土地学会,为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土地专业杂志——《中国土地》而呼吁、奔跑,似乎是刚刚发生的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为之奋斗的土地管理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将我亲自经历和可以作证的《中国土地》创刊和创办初期的二三事奉献给读者,以纪念《中国土地》创刊20周年。艰难创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次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我成为《农业经济问题》的读者.她伴随我从大学本科一直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她是我的第二老师和学友.十年来,她给了我极大的教益和启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衷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