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化技术创新转变的制度条件及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机制下,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呈现出非生态理性特征,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变的必要组织机制。生态化创新制度体系涵盖创新主体、创新客体、资源配置、报酬与保障、评价与监控、信息与教育等,强制性变迁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演进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之一,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浪潮席卷全球.理论上,基于生态工业园企业生产的价值函数和技术溢出价值,可以推知园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机理;实践中,园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只有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的一般动因,还有利润、市场、组织、结构、贸易、政府等六方面的特殊动因.本文分别从企业自身和政府外力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强化生态工业园企业技术创新动因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经济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对比来研究和探索生态经济的理性假设,认为"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生态良心和生态理性的人,但不是一个生态主义者;"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除此之外,"生态经济人"在需要与动机、理性与非理性、目标与手段以及利益最大化与可持续性等属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从文明社会的演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来看,"生态经济人"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4.
丁国安 《生产力研究》2013,(12):163-164,168
小微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低碳技术创新是小微企业重点创新的方向之一,代表着未来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文章在分析小微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因与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小微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层面分析了绿色、绿色技术等概念的内涵,厘清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本质,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客观要求阐明了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就如何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创新.它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是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从而确保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承担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发起者、组织者.在"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中,政府指导、组织、管理其他发展主体的环境资源相关活动,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积极得当的政府行为对"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同样也表现在失范的不当的政府行为本身对"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构成严重阻碍.对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实践发展的失范行为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对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政府行为规制进行探索,是"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由生态学视角,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框架的构建"而展开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架构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及提出"创新生态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及内容。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主要从汽车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汽车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阐述汽车非生态消费的社会根源,倡导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汽车消费回归生态理性,以此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启示或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22,(1)
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下,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本性,成为资本家首当其冲的问题,而由此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更不会为了修复"外部不经济"问题而主动买单。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指导下,资本逻辑就由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生态问题随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顽疾。对此,作为一种理性的生态哲学,生态理性强调整体性的理性,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理性就成为解构资本主义外部性问题或外部不经济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模式和创新范式,创新驱动的本质直接体现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通过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源起及必要性,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模型,包括有形资产"硬件"与无形机制"软件",其中体制机制作为活跃的创新要素,激发了热带雨林式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创新生态系统范式过渡阶段,应紧扣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质,以我国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体系、运行支撑体系、演化引导体系三个方面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合作研发的组织模式之一,承载着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合作研发取得产业共性技术,并在联盟和全行业中扩散,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复杂性和准公共品性质、联盟合作创新的困境,决定了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多种类型,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联盟提供不同的支持。在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及性质的基础上,按照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借鉴国外经验给出了当前我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技术及经济的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正在兴起,主要关注影响突破性创新的外在环境因素,包括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并指出了一种不同的突破性创新的市场轨道图.在这种轨道中,突破性创新由高端市场的集中客户开始侵入,并向低端市场渗透.最后对我国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微观基础和根本动力,但集群升级不仅是单个企业升级的问题,还表现为通过组织(网络)升级优化所带动的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网络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网络互动的集群升级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6.
从科技管理到创新治理,是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科技政策与科技治理领域的必然要求。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治理模式理论是分析组织性质与治理模式的经典理论。创新研究群体是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我国基础研究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从交易成本与创新治理视角分析其组织性质、合作网络与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创新研究群体是科研合作网络组织与中间组织,治理模式走向为网络治理。明确创新群体组织性质,并实施网络治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研究目标实现与高水平团队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发展阶段,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增强创新竞争力的一种有利模式。而如何选择正确的联盟模式是企业组建创新联盟的首要问题,而创新联盟较少的数量样本使得传统专家经验法和统计方法不再适用。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各主要理论依据的出发点将开拓市场、协同效应、规避不良竞争、竞争方式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设立等企业组建创新联盟的动因归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大类;其次比较了两种创新联盟模式的特征:最后通过粗糙集理论对于质性数据的处理优势来探索企业组建创新联盟以及创新联盟模式之间的选择决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开拓市场成为股权联盟模式选择的主要动因,而对于契约联盟形式选择的动因相对而言则不唯一。这种方法解决了单纯依赖专家经验主观性过强的缺陷,为企业创新联盟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今全球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建立基于TRIZ理论与大数据的智能化技术创新模式,有望解决传统技术创新模式下创新效率低下、难以找到正确技术创新方向、技术转化传统路径不畅、技术与市场对接存在障碍等问题。以专利技术开发为例,分析了TRIZ理论及大数据在技术需求预测中的作用,探讨了协同创新模式下TRIZ理论、数据挖掘在技术研发中的应用,研究了专利运营平台在技术市场中的重要位置;探索利用TRIZ理论和大数据关联技术需求、研发及市场,促进需求、研发及市场之间无缝对接,达到加速技术创新及技术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时间碎片化,而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处于多个碎片化的场景中。在互联网时代,“拥有规模化的客户并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同时,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又进一步驱动企业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场景模式,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究案例企业由客户需求引发的反向创新动因、要素及实现路径,得出如下结论:①“互联网+”场景下,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是驱动企业反向创新的主要动因;②反向驱动创新的实现要素包括客户需求升级、技术迭代进步或商业模式颠覆性突破;③反向驱动创新的实现路径由客户需求升级引发市场机会进而引发企业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0.
结合TCPE框架和NK模型,构建一个模拟众包问题解决过程的仿真模型,引入个体创新幅度表征个体创新搜索行为,引入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和有限理性偏差表征个体认知能力,探讨个体创新幅度对众包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个体有限理性和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存在两种影响模式:当任务非常简单时,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当任务复杂性较高时,个体创新幅度与众包绩效呈倒U型关系;两种影响模式不会受到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和有限理性偏差的调节。在相对复杂的任务中,任务复杂性与个体有限理性偏差会调节实现最优众包绩效对应的个体创新幅度,任务复杂性越高、个体有限理性偏差越大,对应的个体创新幅度随之增加。个体创新幅度会削弱个体认知能力对众包绩效的影响,当个体认知能力较强时,需要采用渐进式创新;当个体认知能力较弱时,需要采用突破式创新。该结论可为企业在众包过程中营造平台创新氛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