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在1952~2004这50多年来地区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平均对数偏差(meanlogdeviation)、Theil指数、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这四个差异指数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说明,进而对差异指数进行分解,研究各省市对指数的贡献,以解释地区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金投入差距是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区域资金配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金融政策等)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资本产出弹性详细探讨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值核算分析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要素积累而并非全要素生产率,前者的贡献份额大约是后者的3倍。不过本文结果也表明,1990年以后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正在快速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持续提高,将成为今后地区差距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指出,彭国华(2005)和李静等(2006)采用的核算方法和资本弹性设定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从而高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分析了中关增加值贸易隐含的净要素含量跨国流向及其与要素价格差异的关系,并以此检验HOV模型的预期即要素从要素价格低的国家流向要素价格高的国家。研究表明:与其他要素相比,资本与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向与HOV理论预期的偏离度较高;与进口相比,中国出口隐含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跨国流向偏离理论预期的程度较高;与最终品贸易相比,中间品贸易隐含的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跨国流向偏离理论预期的程度较高。从趋势看,组合要素的总体流向偏离理论预期的程度趋于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流向偏离理论预期的程度呈加重之势。中美两国的资本要素价格差异与其跨国流向偏离理论预期的程度负相关,但这一关系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政府支出规模、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同变迁模式。本文从政府支出规模、生产要素积累这一新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世界上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是,政府支出通过改变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积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对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体系形成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原始积累能力,政府支出只对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证检验结论为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特性提供了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公共政策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香港和台湾在其快速增长的年代里的政策实践,来分析不同的公共政策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这三种投入要素积累的作用,并试图得到一些经验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既有研究发现在滨海新区的超高速增长中,全要素增长率(TFP)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令人忧心的是2008年来滨海新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打破TFP黑箱,对其进一步进行分解研究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利用1994-2011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滨海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随机前沿面分析与Malmquist指数结合的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滨海新区TFP增长的主动力,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恶化,而规模效率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是对有关中国地区差距度量和成因研究的一个评述 ,分别综述和评论了通过不平等指数对地区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的研究 ,以及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检验各地区经济增长经历是否满足收敛假说的研究 ,进而讨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对地区差距的描述表明 ,改革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呈现出短暂小幅下降然后持续上升的趋势 ;对地区差距的分解发现 ,更多的地区差距源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就三大产业来说 ,第二产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最大。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经历并没有呈现出绝对收敛的倾向 ,但是具有不同人均产出水平的“俱乐部”内部有收敛趋势 ;条件收敛分析表明 ,各省在地理因素、经济结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需要阐释清楚各类因素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内在机制 ,同时需要加强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IPCC的方法,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并考虑水泥生产测算了1997-2010年中国省际层面C02排放量,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视角,运用GE指数组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状况。分解结果显示:总体差异主要由东中西部区域内的差异所解释,八大经济区域间的排放差异贡献了总体差异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2.
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扩大。本文在运用传统要素分解方法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运用Blinder-Oaxaea方法分解地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差异仍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38.26%,东中部71.56%;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等。 相似文献
13.
要素充分使用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个重要潜在假设,但在现实经济中一些关键行业经常产能过剩。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钢铁企业的微观数据测算其产能和要素利用率,并计算要素闲置给TFP估算带来的偏差。研究发现,忽略产能过剩会低估钢铁企业TFP增长率5.9个百分点。将TFP增长率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及规模效应后,我们发现TFP增长率低估主要源自规模效应的低估。钢铁行业是政府对市场准入重点规制的行业,忽视产能过剩将会妨碍认识钢铁行业的真实状况,影响政府规制效率。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DAG)方法和带有时变参数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全要素生产率(TFP)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工业结构技术化及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TFP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且产业结构高级化与TFP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从时变效应来看,不同经济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对TFP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TFP提高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冲击效应存在时变性,近年来TFP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另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工业结构技术化调整更有利于TFP提高,而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TFP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再次进入持续扩大状态。造成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西部地区人口教育水平偏低、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落后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人口教育水平越高、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越多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较高文化水平人口数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差距的相对扩大,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加倍扩大。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根本措施在于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遏制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测算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枝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以及这些冲击在GDP长期走向中的解释能力.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变量中,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时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而劳动投入的解释能力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江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间江苏省农业技术进步增长幅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变动呈现递减态势,农业TFP增长主要是靠技术进步推动的,且江苏农业TFP增长率及其构成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苏南农业TFP增速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