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的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生态文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保证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要继承的生存条件。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所倡导的原则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 《环境经济》2006,(8):10-21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财政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协调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体现正确的利益导向,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1994年我国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其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发  相似文献   

5.
田家英 《经济师》2001,(6):95-95
发展 ,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一个主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休戚与共。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然会有利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一、发展必须是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提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既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 ,又是一个从片面发展的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 ,把社会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有序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的表现.经济和谐包括微观经济体内部的和谐、宏观经济运行的和谐,以及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人类经济史来看,经济和谐与协调的思想由来已久.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理论在20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协调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既是一种事物的状态,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产业结构协调的判断标准观点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协调本身就是经济和谐的表现,经济和谐和产业结构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就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倡导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状况与不同的社会发展战略选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导机制.其中,强弱势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社会发展战略的非均衡取向,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现阶段,调整发展战略的传导路径,加快扩大我国中间阶层,建立起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中间阶层与均衡发展战略的良性传导路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之一,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社会转型,社会不公平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必须以马、恩公平理论为指导,重构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矛盾,使社会各成员各尽所能、和谐创业、和谐兴国,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正当、合理的需要。才能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沛的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共荣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构成,需要从思想认识上对和谐社会的构成状态进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1.
工业文明中,人类社会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造成人与自然相冲突、人与社会片面发展,工业文明难以为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经济与自然协调互动、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代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力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的理想存在形式。事物之间和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发展的美好境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和谐"关系读本。作品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和谐、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都无一不在诠释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的膜拜——和谐。  相似文献   

13.
略论企业绿色文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企业文化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必然,构建企业绿色文化管理体系更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呼唤。唯有不断确立企业绿色精神文化,全面完善企业绿色行为文化,锐意塑造企业绿色形象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企业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石油企业与资源所在地地方关系(简称油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搞好油地关系建设并不容易。主要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构建油地和谐关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角色。中央政府应该在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管理体制和调整政策以及协调重大冲突等方面积极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成为发展和谐油地关系的倡导者、油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石油企业与当地人民群众沟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实现人的持久福利和幸福度提高的绿色经济学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它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与人的和谐平等,保证社会各要素内在价值的充分实现。城镇化是一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相比传统经济学思维下关注“经济利益、速度规模、工商发展”以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城镇化路径,绿色经济学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更注重社会各要素的协调,强调各部分价值的充分发挥,打造“绿色社区”,构建生态社会,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8.
杨恒生 《经济导刊》2011,(11):17-18
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理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标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启蒙运动以来所开启的现代性文明,使人类确立了知识性生存样态,实现了自我超越的历史性现实,形成了科学主义思维范式,进入理性文明阶段。在追求现代性文明中,人  相似文献   

19.
论节约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是“经济”的本义和第一要义,也是现代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重要准则;节约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节约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安全,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节约型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陈德 《当代经济》2007,(12):116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与自然界和谐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但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把"生产力"的概念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定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性.人类如果过分滥用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乃至严重冲突."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应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