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11):147-147
张汉华198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态、水产养殖、底栖生物、浮游生物、规模化养殖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1998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1月开始任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种质资源与增养殖研究室责任科学家,2006年任职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研究学科研究员,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2.
杨津 《港口经济》2011,(8):32-32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加快推动中国海洋事业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开发海洋科技先进成果,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造福广大人民,做大做强我国海洋经济,7月20日,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天津专家委员会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2007,(7):8-8
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水产总公司、中国海洋置业公司8日举行资产重组仪式。重组后的北京二商集团将致力于打造中国食品产业强势集团,成为国际一流的都市性食品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  相似文献   

4.
正海洋研究历史悠长台湾四面环海,对海洋研究历史悠久。日本殖民时期曾在岛内设立"台湾总督府水产试验所",开展渔捞、海洋、水产加工、养殖等应用研究。台湾光复后,更名为台湾省水产试验所,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主要进行与渔业有关的海洋生物研究与近岸调查,先后到东海、南海、越南近海、泰国暹罗湾、马来西亚等海区开发新渔场。1952年,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下属"渔管处"在基隆设立海洋研究室,1954年与台湾大学合办渔业生物试  相似文献   

5.
张汉华198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态、水产养殖、底栖生物、浮游生物、规模化养殖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1998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1月开始任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种质资源与增养殖研究室责任科举家,2006年任职南海水产研究所水  相似文献   

6.
张汉华198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态、水产养殖、底栖生物、浮游生物、规模化养殖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1998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1月开始任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种质资源与增养殖研究室责任科学家,2006年任职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研究学科研究员,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7.
2010年,公司同海南大学海洋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南海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进行热带水产新品研究技术合作或战略合作,分别承担了科技人员服务等国家部委及省市科技、  相似文献   

8.
正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护蓝色海洋,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当然,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少不了一些具有前沿观念和创新理念的水产资源研究专家的推动和保护。这其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单秀娟博士就是一位佼佼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渔业资源生态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与机制,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供销集团于2012年8月28日,在象山注册成立了中国供销集团(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象山国际水产物流园"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公司又增加投资建设两岸石斑鱼产业化合作项目,同时决定将象山项目进行整合优化,着力打造成海峡两岸现代农渔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形成中国供销集团发展海洋经济的"象山模式",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国供销规模化、品牌化优势,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以象山为主阵地,以海洋产业为主导产业,围绕"建基地、抓资源、促升级"的总体目标,通过  相似文献   

10.
全球观察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0(7):10-10
开发混养系统挽救水产业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的环境污染问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维多利亚大学的教授史蒂芬·克罗斯博士开发了一种新的水产养殖模式——海洋生态混养系统。  相似文献   

11.
吴汉民,1934年6月出生,江苏泰州人,我国著名的水产加工与贮藏工程专家.他从事水产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45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创下了五个第一.现担任宁波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水产学会、浙江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重点学科主持人、宁波市海洋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与营养理事会专家会员、亚洲水产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相似文献   

12.
倪炜 《宁波通讯》2011,(9):8-10
跳出三江口,建设大宁波。甬城人民的小天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美妙,也经受着城市"疾病"的考验。站在新时代的节点,描绘蓝图,"一核两翼"展翅高飞,"多节点"众星拱月,东海之滨将构筑起一个发达的现代大都市,还将缔造更精彩宜人的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3.
5月15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09》指出,2008年,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普遍性进一步增强,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斗争形势复杂,中国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其中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海洋事业,不得不面对正在上演的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此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关于确定东海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中国海军在青岛举行大型海上阅兵活动以及中国外交部增设专门处理边界与海洋事务的司级机构——边界与海洋事务司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猜想:中国领海保卫战正在悄悄打响。  相似文献   

14.
跳出三江口,建设大宁波。甬城人民的小天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美妙,也经受着城市疾病的考验。站在新时代的节点,描绘蓝图,一核两翼展翅高飞,多节点众星拱月,东海之滨将构筑起一个发达的现代大都市,还将缔造更精彩宜人的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5.
赵磊 《产权导刊》2014,(10):69-71
正最近几个月,韩钰松成了名符其实的空中飞人,在天津和海南两地不停往返。他所在的天津海友佳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只是扎根北方的企业,而不停的海南之行是因为他们把业务触角已经伸向了中国的最南端。在那里,佳音生物在被海洋环抱的地方,打造了一座城市中的海洋牧场。水中的放牧者今年年中,海南德益丰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南省琼海市开业。作为佳音生物的全资子公司,德益丰是佳音生物不同以往的全新尝试,标志着企业向原有产业链下游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的领导与支持下,海洋分会近日宣告成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于11月4~6日在京召开。大会首先通过了海洋分会高级顾问和领导成员名单。关定华教授任分会理事长,杨文鹤等10名同志担任副理事长。关定华理事长主持大会并讲话,指出:“海洋分会今后的活动要在遵照总会的准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作为海洋科技界、产业界、政府部门、军事单位之间开展互利  相似文献   

17.
《宁波通讯》2006,(5):61-61
象山石浦港为东南沿海最著名的避风良港和东海渔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1973年被国家计委列入全国四大群众港之一,2002年被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全镇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轮1400余艘,渔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首位,有“海鲜王国”和“全国渔业第一镇”之称。镇上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中国水产城。  相似文献   

18.
海洋高新技术油气产业发展学术讨论会为加快中国海洋高新技术油气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的合作,并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做准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筹备委员会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合于1994年8月8日在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会议厅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以来,海安县科技局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打造县域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海洋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重点推进"江苏省长江珍稀鱼类繁育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鱼高效抗病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紫菜种质改良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12):i011-i011
李文抗现任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高级工程师。多年来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2003年又被评为天津市农口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