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金融》2012,(12):6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国内主要经济指标诸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面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市场活跃发展,当时银行利率为9.18%,寿险公司预定利率为9%以上,之后四年内一共降息七次。1999年6月10日第七次降息,银行利率由4.78%降至2.25%,同时,寿险公司预定利率由5%降至2.5%。由于当对寿险市场以仟储蓄型产品为主,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寿险公司销售的高预定利率产品,投资收益大减.产生巨大的利差损。利差损问题直接影响了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成了心腹大患。  相似文献   

3.
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虽然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但因集体和个人投资疲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全年出口增长0.5%,比上年下降20.4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非国有单位投资需求和...  相似文献   

4.
日前,银华基金发布了二季度投资策略报告。报告中认为,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正在延续。尽管人民银行不断调升存贷款利率,但固定资产投资高位保持平稳增长,出口景气继续提升,规模企业利润增速提高,基建投资和装备需求增速超越市场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提高,居民金融资产出现多元化倾向,银行贷款出现增速等。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得以继续维持。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第一至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0.9%和10.7%。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下,物价水平却比较平稳,CPI的增长率已连续20个月在2%以内。然而,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却出现了明显回升,1~2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6%,到了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就上升到了31.3%,从7月份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开始回落。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上半年明显回升相对应的是,上半年银行信贷大量增加。第一季度的信贷增加额就达到了1.26万亿元,超过了央行年初计划增加额50%,全年的信贷增加额接近3.2万亿元。除了信贷的明显增加外,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一直比较高。同时,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占款继续大幅度地增长,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断增加。从国际方面看,尽管自2004年6月份开始美联储已经17次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但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增长放缓,2006年6月之后美联储停止了升息的步伐。欧洲央行在2006年连续数次升息。日本央行也调整了其货币政策框架,鼓励无担保的同业拆借利率提高到0.25%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1996年5月1日开始至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了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以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为标准,存款利率下降了80%以上,贷款利率下降了60%还多,下调幅度之大史无前例,使存款利率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从1996年到1999年的七次降息情况看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势仍很强劲,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7.
肖平 《现代金融》2005,(12):5-6
2005年江苏经济继续保持“平开稳走”格局,在合理调整中继续实现了快速增长。偏热的经济指标均正常回落.经济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平稳,消费需求增势趋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各项价格指数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核算数据,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O.7个百分点。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回落了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为此,国务院提出要加强宏观调控.其中一大举措是加强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和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9.
2003年,我国GDP达到116694亿元,全年经济增长9.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对外贸易增长37.1%,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幅度上涨、信贷规模超常增长的现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迈上一个新台阶。与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时相比,当前财政政策运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建芬 《金融与市场》2000,(7):14-15,25
一、七次降息的政策效应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管制利率体制下,各种利率档次的调整由中央银行决定,使得利率调整的分配效应十分明显.三年时间连续七次下调利率,企业减少利息支出,国债筹资成本下降,这两点均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98-2004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天津市的地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趋势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系数较高;而第三产业、物价、消费、对外贸易相关性较差.结论之二利率传导渠道效果不甚明显,而信贷渠道和投资渠道传导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占GDP百分比已经超过40%。尽管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影响投资决策有效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本文的经济计量分析表明,制造业投资与企业流动性(大部分来自于留存收益)显著相关。住宅房地产投资与真实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真实抵押贷款利率的相关性很弱。这些发现的政策意义是减少企业的流动性,如:要求国有企业向政府支付股利、运用货币政策减少流动性、提高真实利率,以减缓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  相似文献   

13.
《福建金融》2005,(7):1-1
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5年1~5月经济数据看,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正转入稳定期.经济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尽管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仍不太明朗,但总体判断物价水平开始走低。货币供应量稳定,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基本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利率政策,多次运用利率这个经济杠杆,欲达到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目的。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连续七次下调利率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投资和消费依然低迷,利率杠杆存在“失灵"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继1996年5月至1999年6月七次下调,于2002年2月21日进行了第八次下调.八次利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累计降幅分别达5.98、6.92个百分点.如何看待连续八次降息的作用和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从1996年5月到1998年12月两年半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降低存货款利率,成为我国经济活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就连续降息给经济生活带来的效应作一分析。一、刺激总需求、调节总供求关系方面一般来说,利率的变动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社会总需求;同时还可以促使资金流向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如1996年两次降息以后,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得到改善,年末M2增长253%,比年初下降3个百分点,M1增长18.9%,比年初提高48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比率…  相似文献   

17.
扩大消费需求 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新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跃勤 《中国金融》2005,(24):27-29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一轮新的高速增长期.结构失衡现象也趋于严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作用在增强,而消费对GDP的贡献呈下降之势。近5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较快,而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似于消费)占GDP的比重则原地踏步(见图1)。内外失衡状况也日益明显:内外失衡表现为出口飙升,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1998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80.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2%,增幅回落2.8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可以说,上半年厦门市经济运行良好,但经济发展尚不具备大幅回升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季度.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GDP同比增长11.9%。从需求看,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较快增长促成了当前的经济增长。1季度.货物净出口规模为144.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同比增长25.6%。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初~8月末,中央银行作过三次利率调整,对于刺激消费投资需求、活跃证券市场、减轻企业利息负担、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利率的下调也没有产生人们曾一度担心会出现的货币需求扩张、物价反弹、居民储蓄减少等问题。 事隔8个月之后,我国经济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农业获得历史性丰收,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