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数字经济的浪潮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显示出勃勃生机,推动着中国不断抓住机遇以走在世界的前列。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可知,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正持续快速地发展。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 3万亿元,名义增长20. 9%,占GDP比重为34. 8%;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 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 1%。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增长较快,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 2%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和合作倡议》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数据生产和数据使用更加广泛,数字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提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数据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
<正>在刚刚过去的7月,连续两个盛会聚焦同一议题——数字经济。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7月28日至30日,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举办。几乎毫无争议的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4.
乔英男 《会计师》2009,(3):62-63
<正>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日前我国出台了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总投资约4万亿元,投资方向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如何管好、用好投资建设资金,建设合格工程,达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财务监管作为投资  相似文献   

5.
财经     
《投资北京》2009,(1):11-13
家电下乡有望拉动近万亿内需;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TD列为拉动内需重要措施;京沪高铁每天完成投资近2亿元;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50亿公斤;北京市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启动投资……  相似文献   

6.
《金融会计》2022,(12):68-75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打造数字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提出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对于国内信用卡产业来说,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市场上风起云涌,较量中步步惊心。虽然面临多重考验,信用卡产业仍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3.76亿张,同比增长18.40%;授信总额为4.35万亿元,同比增长30.33%;透支余额达1.70万亿元,同比增长69.58%。不仅如此,公众正逐步接受信用消费的理念,信用卡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根据《2012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近三年信用卡交易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逐年攀升,从2010年的32.55%上升至2012年的48.26%,2013年将突破50%。  相似文献   

8.
天勤 《国际融资》2009,(1):31-34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国国务院公布了10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花费4万亿元,能否维持未来两年8%的增长目标?能否启动民间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何在?为此,《国际融资》记者专访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相似文献   

9.
一、餐饮服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饮业飞速发展,增幅不仅高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而且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消费品市场中的各行业.至2008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销售额为1.5万亿元,2009年虽然受困于经济形势,但销售额仍达到1.2万亿元,餐饮业已成为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建立新兴产业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出台.国务院1月12日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而在2020年这一数值为7.8%,这意味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机构测算,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达13万亿元.  相似文献   

11.
财税资讯     
《湖南地税》2009,(3):58-59
温家宝:内需为主并积极利用外需拉动经济;大陆企业将可赴台投资;CPI连续三月同比负增长;一季全国税收总收入1.3万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一季度经济比预计好;  相似文献   

12.
邱煜 《中国金融》2023,(22):50-51
<正>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配套改革:一是长短期财税政策搭配,合理推动消费提档升级;二是强化财政监管,保障促消费财税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外需疲弱压力逐渐显现,加快内需回暖、激活消费动能正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促消费列为国家经济复苏首要任务。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未来财税政策应当进一步承担促消费扩内需、为经济蓄能加力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7%,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逐步释放的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信用卡作为支付和消费信贷工具,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环境下,2021年度也实现了业务的恢复性增长。截至2021年末,我国A股、H股上市银行共计59家,笔者对其和广发银行2021年度报告中信用卡业务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供业界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数字经济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已经上升为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和打造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资源。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数据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如何更好地挖掘和释放数据价值受到全社会关注。实现数据要素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价值化演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个人数据价值的挖掘在数据要素发展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产出效益应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很多地方都相继宣布了启动计划,对于项目的安排也已排出顺序。但是,要真正用好4万亿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内外因素。一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次经济下滑速度加快,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对于  相似文献   

16.
借助证券化交易,贷款人可向消费者发放更多信贷,从而有助于内需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尽管中国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在深化国内信用市场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行量从2013年的人民币160亿元攀升至2014年的人民币2130亿元,发起人数量也大幅扩大。穆迪全球机构融资评级部董事总经理胡剑在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采访时表示,证券化为大型企业以及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提升经济活力、拉动内需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万亿元。6月份,国内消费逐步恢复,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在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的过程中,消费金融成为拉动内需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力量。业内专家指出,消费金融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政府、企业延伸至居民日常消费,从居民房产、汽车和耐用品消费拓展至日常消费品、旅游、教育和文化等细分领域,从某种程度看,  相似文献   

19.
五大领域凝聚增长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内需,同时将宏观调控基调转变为“保增长、促发展”,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政策组合刺激经济增长,防止宏观经济出现“硬着陆”。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征 1. 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产业政策扶持和先进信息技术应用,数字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壮大.近二十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呈指数型增长,规模总量从1996年的0.29万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35万亿元,数字经济产值翻了120多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