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传统微观监管的局限性,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得到各界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随后总结了测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方法,最后从国内与国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与框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辉艳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15-20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表现形式日益复杂,破坏性越来越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表面平静的经济体内部累积,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因此,各国和国际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以及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从金融系统整体角度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治理的,本文认为鉴于央行的地位和诸多先天优势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该由央行来主导和承担。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货币政策;央行通过部门和政策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等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广泛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Avinash Persa(2009)认为解决此次危机的办法不是更多的监管,而是更好的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监管。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但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巴塞尔协议Ⅲ、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方案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宏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由于金融业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与西方国家并不完全相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和工具必须适合本国国情。 相似文献
9.
李波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关注个别机构稳健运营的微观审慎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从而开始积极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具有重要作用,应深入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与会计问题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深远,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难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受到关注.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金融稳定目标?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改进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发现,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宏观审慎工具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复杂,政策组合除了相互补充协调外,“政策抵消”和“政策超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宏观审慎政策弥补货币政策缺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宏观审慎工具箱,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工具,提高工具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的逻辑机制,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4~2011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研究资本约束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主要是信贷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本文发现,自2004年中国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以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贷款占总资产比率呈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和所有者权益占比呈上升趋势;但是回归分析发现资本约束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4.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效应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下,从规模、可替代性、关联度、复杂性和全球化参与度等方面研究SIFIs的评价标准,系统梳理了SIFIs监管动因及措施。研究认为:针对SIFIs设定系统性资本要求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的情况,政府已针对一些重要银行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如对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比其它银行多计提1个百分点的资本,银监会也开始从时间和机构两个维度对银行实施系统性资本要求。但我国针对SIEIs提出的1%的系统性资本要求,并不意味着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是未来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央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在"去杠杆"的任务下,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值得我们探讨.因此,本文解释了杠杆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国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做出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结束了四年的过渡期,正式开始实施。全球配置需要有宏观视角,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权益、债券、商品等资产进行配置,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来达到策略贯穿周期获取稳健收益的目的。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全球资产配置可以分散化收益。 相似文献
17.
18.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各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预警系统。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对国外金融危机起到良好预警作用的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经济体系中反映银行业内部、外部各方面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集,建立线性概率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宏观审慎监管指标集中的指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监管当局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模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改革,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遭遇资金短缺,面临着转型,资产管理业务也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和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市场主体。现阶段的商业银行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二是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的利润差值下降。因此,商业银... 相似文献
20.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形成 “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一词最早出现在1979年库克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会议记录显示主席Cooke指出,“委员会关注的微观经济问题开始与不受重视的宏观经济问题发生关联.出现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演变。委员会应当合理关注宏观审慎问题及与微观审慎的关系、与委员会利益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结合上下文,Cooke以宏观审慎,探讨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贷款之间关系及处理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