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标:科学建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2013~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赋予权重,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莫兰指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差距来源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大方面,且东部区域的贡献最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及"沿海—内陆"依次递减之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水平区且长期无跃迁保持稳态,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总体、四大区域及五大经济带做时空测度。研究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测度,为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3.
城市规模分布的优化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测度方法、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位序—规模”模型、首位度指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测度方法在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等研究维度中各有侧重点和优势(劣势),应根据研究需要综合选择适配的工具方法。较多研究认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相对欧美国家的城市体系而言偏向扁平,其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前的扁平化趋势和2000年以来的集中化趋势。由于城市界定不一致、样本选择不一致、数据口径不一致和区划变更较频繁等原因,现有测度研究结论仍有较大分歧。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受到第一自然因素、第二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共同影响,现有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因果分析、内生性和异质性的讨论相对不足。未来应从新数据、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空间四个方面推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在不断提升,呈现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区域格局;区域间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区域差异的主因,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扮演着次要作用;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集聚模式相对稳定;财政分权、人口密度及市场力的提升对城市韧性水平有促进作用,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多维韧性和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群韧性能力的作用有所差异。因此,未来可以通过扩大财政自主度、提高公众受教育水平、适时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等方式强化长三角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活力》2019,(2)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用地管理方式改革的关键时期,明确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时空演变的特征,可以为城市土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2007~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的微观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聚类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刻画了当前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空间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在全国和各省内部均呈现出集聚状态;②在时空演变上,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呈现出向中西部倾斜的趋势;③在供应结构方面,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用地在长三角、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集聚.进一步从制度角度分析了上述特征出现的内在原因:层层下达的土地指标分配逻辑和地方政府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经营城市的逻辑决定了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0.
11.
在界定城市物流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以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城市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其物流产业竞争力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在界定城市物流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以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城市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其物流产业竞争力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201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基础保障和数字化效率提升5个层面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泰尔指数分解差距因素、障碍度模型找出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2015—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东向西依次降低,但增长率自西向东依次升高;东部沿海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邻近省份联系较多,中部和西部较少;三大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明显,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品服务和数字基础保障是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结论,提出强化数字基础保障、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强化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准把握长三角经济发展收敛性特征,有利于缩小区内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协调均衡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和收敛性计量模型,检验长三角经济发展收敛性特征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存在显著收敛性;江苏和安徽内部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且江苏的收敛速度快于安徽,浙江内部城市俱乐部收敛不明显;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和空间效应的存在有利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收敛。为此,基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收敛性特征,需要深化结对合作帮扶,创新长三角共同富裕新模式;优化长三角工业布局,厚植长三角经济发展根基;打造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共建长三角统一制度保障体系,促进政策链协同。 相似文献
15.
丁建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93-94
当前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但是,在一场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保持长三角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然成为当前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任务。对此,本文剖析了金融危机给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度2011~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将之与深沪A股上市公司数据相匹配,据此考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尤其促进了企业的发明创新和实用新型创新,其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融合应用维度和数字政府维度,且这种促进作用因地区、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机制分析表明,城市数字经济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发展策略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鉴于此,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掣肘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障碍;城市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企业应适时适度地实施数字化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考察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发展水平,可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有效测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创新要素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结合2009-2018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发展相关数据,求得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发展的综合测度值,并对此进行量化考察和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理联系率、地理集中度、地理耦合度,选取黑龙江省2011-2019年的数据,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中上水平的耦合关联特征,耦合关联程度整体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在地区上的差异性、不均衡性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应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数字经济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创新,深化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等7个子系统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7~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发展指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间、不同子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除,但内部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协同发展类型转移存在路径锁定效应,演化路径具有不确定性。空间格局经历了从“Z”型到“>”型的转变;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格局,迁移方向由正南-正北转向正东-正西。绩效规模借用、功能规模借用可以提高城市协同发展水平,但存在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种借用规模作用于城市协同发展水平的路径存在差异。据此,应加强都市圈内部、都市圈之间板块链接,增强发展动能;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城市网络结构不断深化,提高网络外部性溢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它代表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景观、生态卫生五个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相对完整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生态化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并以之来测度生态化水平.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长沙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