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议题,尽管各国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方式不同,但都把重大生产力布局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外部形势,分析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特点、新内涵,提出五方面重点任务:优化科技、人才组合,形成梯次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统筹国内外重点地区、重点资源,强化重大战略资源保障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加强地区生态、文化综合保护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软实力布局;优化“过密”和“过疏”地区发展格局,推动国土空间适度均衡开发保护。为保证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任务得以有效推进,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在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中的调控作用,超前谋划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和计划,健全机制引导战略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统筹布局和集成转化,支持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点区建设,强化生态环境规制对生产力布局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既受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成果,但更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索和创新。在我国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奠定工业基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战略选择都立足于后发展大国的基本国情和体制实际,没有简单套用现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面向初步现代化,我国产业现代化战略和重点任务需从适应国内发展为主转向提升国际地位为主,通过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水平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确立数字经济领先发展优势、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等,推动中国产业嵌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的内在联系,需要进一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国青年新使命,具体包括:要求青年准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全体与个体的统合性、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深入领悟当下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性、深切体会“己”与“人”的对等性。与此同时,中国青年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从历史层面而言,每一代青年都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特点;从价值层面而言,青年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从群体特征而言,新时代青年受教育水平更高、能够主动强化自身精神的现代化且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4.
积极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都市圈职能。当前,济南都市圈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综合实力明显上升,一体化进程加快。但是,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济南仍存在辐射能力较弱的问题,圈内各城市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足,市场一体化进程仍存在较多阻碍。为了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应加强产业、交通、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借助各地区比较优势提高都市圈产业协同能力,增强产业互补性;促进都市圈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都市圈市场资源。  相似文献   

5.
成青青 《经济界》2024,(1):59-70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江苏作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战略部署。根据动力机制基本理论,构建“政策引导机制、要素驱动机制、质量提升机制、融合激发机制、协同创新机制”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河北等相关省份动力机制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比较分析,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动力之源。研究表明,政策引导是根本动力、要素驱动是支撑动力、质量变革是核心动力、融合发展是关键动力、协同创新是决定动力。为此,必须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充分发挥政策影响力、要素保障力、质量引领力、融合凝聚力、创新驱动力的作用,助推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相似文献   

6.
刘莉  任广乾 《财会月刊》2024,(9):109-113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张雪 《活力》2022,(22):69-71
现代化不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显著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人历经了拼搏奋斗,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历程的角度去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建设,超越了以往各种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做出了中国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以来,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近现代史开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历了现代化意识的萌芽、现代化的自主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创新四个历史演进阶段。本文从现实基础、鲜明指向、应有之义、创新之举、必然选择五个方面,一一对应地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9.
《物资流通研究》2000,(11):18-20
(一) 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其方向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已由产业间矛盾转向产业内部矛盾,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向相对过剩,结构调整也由过去的增量调整转向存量调整;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已由产业间矛盾转向产业内部矛盾,突出问题是技术含量低、质量性能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比重过高,生产能力闲置,同时又大量进口国内一时还生产不了的产品;我国能源、原材料的生产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占有量计算,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仍…  相似文献   

10.
李双双 《活力》2023,(11):178-180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领导力量、价值目标、发展动力、生态文明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中掌握历史主动,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历史创造,成功走出了一条“集大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既超越西方资本单向度的现代化、又超越苏联传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根源于党百年奋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基本方向。这一成功打开了人类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大门,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悖论,为国家治理和人类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和引领。基于江苏现代化实践的目标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和可操作、可度量、可比较的原则,构建一套由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等8个维度(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因素。江苏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现代化“大棋局”中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从指标分析中归纳出的典型事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证据。建议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持续加力,推动江苏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相似文献   

13.
赵光辉 《物流技术》2024,(1):96-107
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指出交通运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展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但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各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缺乏有效鼓励与吸引交通专业人才的长效意识,尚未形成政府主导、较高市场化的数智交通创新路径等。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统筹策略,包括:以构建高质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调夯实交通运输;以人才现代化为抓手壮大交通运输;以数字驱动引领交通运输发展;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走出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客观条件,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多维度政治、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管理会计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管理会计创新有助于提升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管理会计“看似微观,实则宏观”,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必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融合的视角推进改革创新,借助于宏观的管理中性、中观的管理弹性与微观的管理韧性,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同时,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框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帮助管理者明智决策,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所形成的区域布局战略升级,会形成"全国化"发展的新趋势,而这种战略组合会在淮河流域深度交汇,对淮河流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区域布局战略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淮河流域的区域地位、交通功能和区域功能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应从"全国化"的视角重新认识淮河流域的区情特征,谋划淮河流域未来的新发展。淮河流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建设生态经济区,其具有理念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贺世明 《活力》2022,(16):124-12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实际上与时俱进,提出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超越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探索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一再表明,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重要论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力出现的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提出的新的命题。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积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创新发展先机,赢得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于法稳 《企业经济》2023,(3):5-1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存在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理念引领行动尚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支撑保障体系仍待完善等关键问题。为此,应精准识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目标,即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及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2月11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线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与实践路径,同时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期刊媒体的定位与发展等问题,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