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法律对代表人诉讼规定得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证券侵权群体诉讼案件中在权利登记、代表人诉讼制度、代表人推选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应完善关于证券侵权群体诉讼的立法规定,吸取集团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规定中的优点,并不断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2.
2020年3月我国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正式确立,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该制度制定时间较短,司法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着诉讼专业化水平低、法院审判资源有限、投保机构参诉积极性低以及特别代表人诉讼职责监管缺位的...  相似文献   

3.
法学界一般把公益诉讼看作是民事公益诉讼,其实,公益诉讼是不同于群体性民事诉讼(如代表人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式,其适用于损害众多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而,赋予主体原告资格,并不一定需要其与诉讼所纷争的利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证券纠纷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在我国未来拟建构的证券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应依法得到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许可为宜。具体的诉讼制度可采取团体公益诉讼与示范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二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公益诉讼入手,通过团体诉讼制度和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中存在着一些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完善与不合理之处,更重要的是代表人诉讼制度在涉及到公益诉讼方面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民主、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社会性团体不断发展与壮大,团体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证券领域的违法行为兼具损害公益和私益的双重后果,证券公益诉讼的出场能够弥合既有"私人救济"与"公共执法"治理路径的缺陷,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证券公益诉讼是否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构有待探索.为全面解决证券公益损害问题,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及时保护,应完整设置民事与行政两类证券公益诉讼制度,区分制度差异准确设定两类诉讼的诉讼主体、适用条件、诉讼请求等事项,并通过强化证券公益诉讼与私权救济、公权监督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配合,切实推动证券市场公共利益保护和促进证券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因证券欺诈、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导致的大规模侵权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作为救济受害人的群体诉讼制度,在我国却面临着许多困境。在法律合作主义视野下,群体诉讼制度的法理基础就在于联结孤立个人,使案件双方的社会结构趋于平等,从而达到抗衡组织侵权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为了完善我国群体诉讼制度,我们可以利用诉讼转调解的方式,使群体诉讼向行政处理分流;适当扩大我国公益诉讼的应用范围;在诉讼登记程序上借鉴美国的“选择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群体性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社会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时代特点与司法化解现状之分析,阐述基层法院在化解群体性纠纷时应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运用调解、代表人诉讼等手段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化解群体性纠纷。  相似文献   

8.
证券公司治理中的纠纷解决机制对降低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有重要意义。借鉴美国集团诉讼、ADR运动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等外域经验,设计合理的群体诉讼形式,确立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是我国证券公司治理中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作为民事纠纷解决的一种诉讼制度,一直以来深受法学界,特别是司法界的推崇和重视,它对解决纠纷、减少缠诉、改进司法工作方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诉讼调解过程中漠视公民权益、法律文化科学性的缺失也日益浮出水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诉讼调解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完善、改进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人民之间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是具备充分有效机制使民间纠纷不至于恶化成灾.而当今社会,"执行难"已经成为很多人不愿意采取诉讼解决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诉讼并不是纠纷解决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后一道国家公力救济途径,因此,加大执行过程中的和解力度,完善执行过程中的和解制度在缓解"执行难",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原先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的弊端也不断出现,为了更好地解决证券民事纠纷,应建立和完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在证券民事诉讼中,应扩大案件的受理范围,取消诉讼的前置程序,建立集团诉讼模式的形式来解决证券民事纠纷,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单一的必要共同诉讼形式逐渐显示出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弊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尽可能使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必要共同诉讼在形式上应该多样化,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原有的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的基础上,增设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和因牵连关系而形成的必要共同诉讼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民事赔偿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就是证券民事赔偿的直接法律依据不充足,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司法技术标准未能确定,对维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还有待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规模侵权事件频频发生,而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又长期不被广泛运用,完善我国的群体诉讼解决机制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三鹿"问题奶粉"侵权事件的解读以及国内外群体诉讼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对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内幕交易案中,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实践中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对内幕交易侵权之诉缺乏可操作性,诉讼制度的缺失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降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需要针对内幕交易的特殊性,从民事诉权、代表人诉讼、管辖、举证责任、裁判效力等几个方面给予理论上的研究,探求可操作性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是一种公益诉讼,因为证券民事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对象是社会利益,同时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所保护的利益基本上也是社会利益。文章指出,证券民事侵权诉讼的主要价值有四:填补损失;威慑作用;协助监管证券市场;促进证券法律发展。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现阶段鼓励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有以下特别价值:加强公司治理;增加投资者信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7.
贸然地从核准制转变为注册制,并不能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柠檬化"问题。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要完善与信息披露相应的基础制度建设,包括:转变证监会定位和职能,将证监会的职责定位于行政监管和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上,而将证券发行的价值判断交由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虚假信息披露的民事诉讼赔偿制度——降低民事诉讼门槛,提高诉讼赔偿数额、扩大诉讼主体和优化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8.
ADR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是一个总括性、综合性的概念,并且其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ADR这个术语涵盖了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每种方法都是相对于诉讼的另一种选择,如:仲裁、调解、谈判等.这种新兴的纠纷解决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诉讼机制并且对传统的法律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在我国民事程序体系理论上被划分为解决纠纷程序和预防纠纷程序两种,而解决纠纷程序又可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在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则包括调解、仲裁.所以本文在阐述ADR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仲裁与ADR的关系,并且试图给出在现行的ADR体制下如何完善仲裁制度,使其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诱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频频发生.诸多案例表明,诱发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往往由一些潜在的干扰企业和谐发展的负面因素导致:"贴牌产品"过多、专利申请数量不足、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的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保护策略与手段不够充分、纠纷处理机制失衡等问题的存在,往往会让企业成为被告,影响我国企业的和谐发展.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全面策划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跟踪、预警与监控机制;直接面对恶意诉讼,善于发现"侵权"诉讼中的隐性瑕疵;强化法制建设,遏制恶意侵权诉讼,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谐保护机制,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必要共同诉讼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单一的必要共同诉讼形式逐渐显示出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弊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尽可能使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必要共同诉讼在形式上应该多样化,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原有的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的基础上,增设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和因牵连关系而形成的必要共同诉讼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