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本身逐渐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受到资本逻辑的操纵与控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生产是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合法化并谋求其永恒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旧城市空间的升级改造与新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必然出现资本逻辑与自然逻辑,以及资本逻辑与劳动逻辑的双重对抗。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城市空间生产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资本主义的痼疾,无法成为摆脱资本主义灭亡宿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包工制——其固有特征、运行逻辑、兴盛原因——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这一视角重述空间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地方性实践,探索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作者认为,包工制的再次兴盛是农民工“拆分型的劳动力使用模式”在空间生产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包工制度,原本在户籍制度限制之下割裂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被纳入一个更受限制的空间,它将再生产策略与中国空间和地理的不平等相结合,既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又满足了资本的弹性积累需要。然而,由此而来的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愈演愈烈,这些危机终究难以通过将非正式用工普遍化的包工制度得到彻底解决,在城市空间发展和资本积累过程中保障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在于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以及城市对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承担。  相似文献   

3.
资本逻辑以"增殖"为唯一目的,强制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不断地解构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态逻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资本逻辑从时间和空间上造成生态逻辑的断裂,决定了恶劣的生产环境。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资本增殖逻辑对市场空间的构建导致了异化的消费生活方式和贫乏的生活环境。此外,经济危机和军事生活造成生态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只有正确理解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社会主义的力量掌控资本,才能跳出"资本增殖"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文 《经济地理》2014,(6):33-39,32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府往往通过征用近郊农村土地来实现其扩张。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不断将城市郊区土地纳入中心城区。以新市区城中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调查分析,揭示城中村改造中关键问题,提出加强地方农民的宣传教育及相关单位协调工作,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逐渐引入市场化机制,完善改造规划,科学管理机制对策建议。城中村改造工作就是为中心区提供发展空间,提高城郊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生产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区为例,研究了功能区发展的发展历程、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特征差异和相互关系,及功能区涌现所折射的城市政府空间重组趋势。研究表明:(1)功能区具有区别于行政区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它成为了传统行政区体系的重要补充,两者之间在空间上的互补关系、在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是主要的,不良竞争是相对次要的。(2)功能区的大量涌现折射和推动了城市政府空间组织的三重战略性转型趋势——城市政府空间组织的焦点从空间中生产转向空间生产的管理;政府空间组织的逻辑从适应总体性管理转向弹性专业化;政府空间组织结构从等级化转向准网络化。三重转型表征的结果是,中国城市政府空间并未经历类似西方的明显消退过程,甚至于出现了一定的扩张与强化态势。  相似文献   

7.
王祖强 《经济地理》2011,31(1):21-25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向,城市经济已超越县域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的新形态。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开放型经济逐步把浙江企业纳入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浙江构建新的以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因此,要通过发展以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推动浙江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国有企业市场化是关键,而资本与劳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基础.但是,从我国资源型城市企业与政府的改革关系看,国有企业资本与劳动市场化的程度取决于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协调关系.本文以"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构建了中央政府、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资产控制权市场化交易模型,将各级政府行为模型与国有企业劳动与资本要素市场化的约束条件相结合,讨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如何影响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邵晖 《发展研究》2012,(7):110-114
全球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都市新的空间形态。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制度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分权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分权化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地域扩展。经济方面从分工的演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方面分析。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分化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相应演变,反映在空间上就是各类经济体对区位不断的重新选择推动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也成为城市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影响着城市土地的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0.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向全民公示,其培育需要澄清资本逻辑与剩余劳动的关系。资本逻辑重塑社会价值观的现实空间,主要表现为其生成的时代变迁、存在的时空转变、运行的现实嬗变等,因此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批判之像,是其超越的目标,进而指认出剩余劳动的生产才是核心价值观实现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兴事物,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城市的空间的生产模式.本文以历史研究法为主,实地访谈为辅,构建国家、市场和社会与空间生产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演变阶段与特点.研究发现,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可以分为探索阶段(1982-1991年)、参与阶段(1992-2001年)和发展阶段(2002-2011年)三个时期,其发展特点呈现出国家制度结构主导为先到资本主导与社会行动的兴起,再到制度结构主导对资本流动与社会行动的重构的空间生产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就是动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市场化动作,从中获取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形成城建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城建档案是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历史资料,是城市的有形资产,在目前经营城市这个大好环境下,城建档案工作如何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创新和发展的关系,走以档养档的路子,促进城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中  张宁 《经济地理》2004,24(3):364-369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城市康体保护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其核心方向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康体保护空间结构及其有关社区与场所(康体保护)布局规律上。在借鉴国外的理论框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先对西安城市的康体保护空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进而全面探讨了中国大城市(西安)康体保护空间的结构与模式,并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社会区域和场所两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用结构主义思维逻辑采用对居民认知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手段,力图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角度揭示西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城市人口处于"住房刚性需求困境",基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启示在于从改变社会的物质经济现实转向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对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住房刚性需求实施"软化"对策,从文化上促进意识革命和观念转变进而使人摆脱房奴的异化状况,重建和谐理性的住房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劳动过程理论框架下对一家国有重型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入厂包工”——其运作方式、出现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劳动过程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下国企改革这两组结构性力量推动下,国有企业生产模式变迁的实践逻辑,并探索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将自身纳入以“灵活积累”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地方性实践.本文发现,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模式的变迁是在“跨国劳动过程下的生产重组”与“车间政治下的劳动力置换”两种逻辑的共同推动下进行的.如果说西方工业企业是通过“空间调整”的策略完成从“福特-凯恩斯主义”向灵活积累的转变,那么国有工业企业则是通过直接转变生产模式而将自身纳入了以灵活积累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7.
浅析借助资本市场经营城市基础设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铁丽  唐耀华 《经济师》2004,(10):272-273
文章从经营城市理念入手 ,介绍了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及引入资本的重点领域 ,提出加快城市基础投资改革步伐 ,走市场化经营城市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地理学的"复式转向"的推动下,城市地理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城市地理出现的新趋势概括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尺度转向、空间转向;更加强调城市空间变化的复合动力的研究以及多层次生产、消费、流通、创新等实体与非实体空间的研究;城市地理的"管理化"倾向,同时,更加关注城市的创新职能的研究,研究成果更注重应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20.
马赛萍 《现代经济信息》2012,(14):283-284,288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是当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形态与生活的重要载体,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都会通过它体现出来。现阶段,新兴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满足不同区域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其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安全、公众的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管理等,以体现城市良好形象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