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技术并购视为知识溢出的一种微观过程,考察究竟是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在企业技术并购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并购数据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通过知识竞争效应和信息网络效应显著促进了技术并购的发生,但多样化集聚对技术并购决策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专业化集聚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而多样化集聚并没有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制度环境是决定专业化集聚知识溢出效应能否发挥的重要影响机制,表现为专业化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民营企业、社会信任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技术并购决策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8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风险投资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以及空间集聚理论,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风险投资活动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检验其对风险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风险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不仅会提升所处区域的技术创新,而且还会提升邻近区域的技术创新。该空间溢出效应受到空间集聚特征的调节,即相较于风险投资机构的空间集聚,创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更能强化风险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政府应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鼓励风险资本向本地区集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通过加强人才激励力度促进地区科研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地理邻近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的收益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创新产出,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市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均显著降低本市的环境污染,对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均显著加剧了本市或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显著抑制了本市和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仅有长期效应而无短期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市和相邻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其中,产业集聚多样化的作用更强。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提高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但是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产业异质性检验表明,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作用则正好相反。专业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作用具有明显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王俊松 《财经研究》2016,(5):135-144
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运用熵指数探讨了城市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并根据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集聚经济、城市产业相关性多样化和无关性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城市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都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多样化的作用显著大于专业化的作用;(2)并非所有的多样化都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知识溢出为主要影响机制的相关性多样化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以组合效应为主的无关性多样化不能或尚未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受益于具有相关性或互补性的多样化部门和专业化部门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文章验证了我国城市经济中既相关联又具差异化的知识溢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集聚经济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利用运营在中国17个省份20个制造业二位数细分行业的448家外国子公司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地区经济集聚与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研究认为:多样化集聚和企业年龄的交互效应以及多样化集聚和企业规模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显著;多样化集聚和进入模式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不显著;专业化集聚和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城市数据库匹配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其集聚程度远高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多样化外部性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的出口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竞争外部性对本地区出口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但区分城市规模后,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大城市阻碍了周边城市的出口升级.  相似文献   

11.
李兰冰  刘瑞 《财经科学》2021,(11):64-79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创新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属性,创新质量决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质量。科技园区促进区域产业集聚,集聚显著影响科技园区创新,但缺乏对“一区多园”创新质量的综合集聚效应研究。由此,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质量指标体系,在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3种集聚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集聚模式对创新质量影响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2006—201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等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集聚模式与创新质量的时空效应并对其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质量呈现显著时间循环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各园区创新质量空间集聚存在高-高、低-低等模式并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跃迁。所有园区受到正向显著的专业化集聚影响,大兴-亦庄园受到负向显著的多样化集聚影响,而房山园、密云园和延庆园受到的多样化集聚影响不显著,海淀园、朝阳园、大兴-亦庄园、东城园、西城园、通州园、门头沟园和顺义园受到市场竞争集聚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衡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群内知识溢出(即Mar溢出)和集群间知识溢出(即Jac溢出)。以浙江省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集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其知识溢出半径并总结了其知识溢出辐射范围。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Mar知识溢出和Jac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沿海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主要受多样化知识溢出驱动,浙江省内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主要受专业化知识溢出驱动;Jac知识溢出既能促进集群的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而Mar知识溢出主要能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会促进地方化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又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一直以来,存在两种结构性争论:究竟是产业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是地方竞争还是地方垄断,更有利于知识溢出和创新?基于我国2000-2007年省级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知识溢出和创新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结果还显示,基础设施和外商投资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②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③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④两种创新资源集聚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优化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规模扩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峰  李玉双 《经济研究》2019,54(11):149-164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微观基础.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选择模型,探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差异化影响.不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会降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但没有显著降低企业创新积极性,而市场机制下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此外,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技术密集型企业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溢出和不同区间下技术无效率参数的边际效益。研究发现:FDI技术效率溢出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效率,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溢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改变所有权性质,产业集聚仍然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降低;行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增加均有助于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王峤  刘修岩  陈露 《经济科学》2024,(1):104-123
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表现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不但能够影响生产率、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等,而且对城市的创新效率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并结合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构建了包含企业—年份维度的300多万个样本,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内部街区尺度的密度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区层面的密度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产出,高密度发展的创新外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街区尺度高密度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吸取知识溢出的养分,克服知识溢出面临的地理阻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本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