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推进农村区域中心市场城市化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河北省农村市场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一些商品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县市和乡镇,涌现出了一批规模比较大、辐射能力比较强的区域中...  相似文献   

2.
刘益 《经济师》2001,(8):28-28,31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决策者,现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事实上,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本来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尽管不同,但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城市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对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从集聚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或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计量模型,考察了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显著,但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的影响还取决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服务业的类型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或区域的地域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更为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众多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立了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浙江省11个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在双循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研究城市规模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本文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会上升.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间的关系满足"U"型曲线关系,在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应更加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促进小城市的充分发展,而在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更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以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究意达到怎样的水平,引起了学术界广泛争论。本综合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度量,为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及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国家的交通运输行业获得了发展,因此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主要对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寻找阻碍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然后通过仔细研究影响因素,增强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力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勇  朱磊 《经济地理》2005,25(1):71-74,78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维祥  唐根年 《经济地理》2004,24(1):13-16,30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文章从农村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对区域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吕文明  刘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467-469
城镇化必须与区域协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湖南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海燕  王富喜 《经济地理》2008,28(6):928-931
文章从界定的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入手,将自组织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探讨了上述理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显著,整体上呈偏中西部高、东部低的宏观分布格局和"呼包鄂"金三角区综合城市化水平凸起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人口、地域、基础设施等的发展、集聚、优化角度,将内蒙古综合城市化水平梯度划分为五个区,即相对高度综合城市化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区(乌海市)、综合水平较高新城市化区(鄂尔多斯市)、人口-产业结构城市化区(阿拉善盟)和低城市化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  相似文献   

15.
辽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在充分研究辽西走廊地带的区域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探讨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6.
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与综合开发,是未来河南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区域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主要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持续发展是解决当今全球性PRED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已得到各国政府、社会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区域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理想境界,其主要目标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区域不平等、增长的质量、人口压力、科技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等。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区域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加快科技进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区域协调.实行对外开放;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加强法制及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