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称,就全国而言,目前中国工业没有“夕阳产业”,从最传统的工业部门到先进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所有的工业部门在中国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谈论中国制造业中的“夕阳产业”向其他国家大规模转移,还为期过早。  相似文献   

2.
何元锋 《发展》2007,(9):19-21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标志着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这既是装备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振兴和发展机遇,也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难得的历史机遇。装备制造业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甘肃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能重新崛起。如何振兴装备制造业,笔者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平 《浙江经济》2010,(23):9-9
2010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指出适时、有序地推进和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促进通用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这标志着阻碍我国通用航空大规模发展的政策坚冰已开始融化,预计未来将会有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出台。  相似文献   

4.
如果将1995年的”城市信用社改造为城市商业银行,初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框架”视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自2004年展开的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重组整合,无疑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而从2007年7月起.由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首开先例的城商行上市,无疑标志着城商行的发展已经掀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广东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园  毛艳华 《珠江经济》2007,188(4):69-73
大规模引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海外投资并未能使广东制造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应该试图寻觅一条合理的路径,以避免落入“能力型陷阱”。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市场。这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山东省提供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山东经济腾飞的契机,山东省提出要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强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我们在这里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从国外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到我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梦,再到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希望能对大家在比较借鉴中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香港制造来在过去的15年间,借助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机,大规模地迁移至内地进行生产组装加工。这种空前的制造业迁移过程中,香港与内地的跨地分工不断得以促  相似文献   

8.
加快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仍旧大而不强。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他国无法复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生意人报》11月10日】从21世纪初起,中国稳居世界工厂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生产部门移至中国境内,不仅包括衣服和其他日用品的生产,还包括汽车工业和精密机械制造业。由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被移师中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幅在近20年来很少低于10%。  相似文献   

10.
王士明 《北方经济》2013,(12):37-40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根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税不断减让,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五国2002-2011年10年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数据的计算,并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东盟五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其原因,由此得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为产业间贸易,10年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下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非均衡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本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借鉴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框架,结合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区域性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地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非均衡性及各地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各地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及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借鉴世界经验。本文介绍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成长历程、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对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结构调整”推动发展的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大规模新增投资的“增量”调整方式来推动制造业规模扩大,而对“存量”结构调整重视不够,导致制造业经济效益长期在低位徘徊.当前我国制造业实施大规模“增量调整”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必须实行以“存量调整”为主的“存量-增量”调整方式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据此,该文提出了制造业存量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和构筑制造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5月30日,苏州市市长阎立出席“苏州工业园服务业发展大会情况说明会”提出,苏州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科技工业园区目标,在巩固提升加工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积极探索“高档次、大规模、名品牌”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国际化新城区相适应、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服务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2003年我国经济开始的新一轮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如在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重化工业领域的大规模投资。一些人认为,这种在重工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扬期。  相似文献   

16.
郑江淮  张睿  孙冬卿 《改革》2023,(4):37-52
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认为,制造业比重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然而,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各国制造业比重存在离散度加大的典型事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与此同时,德国等制造强国出现工业深化现象,制造业比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倒U型”变化,而是稳定在较高水平。基于中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与市场特征,提出中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的异质性导致制造业比重离散化的假说,作出各国制造业比重变化中可能存在“中高端制造业陷阱”的判断。根据中国人均GDP发展目标,建立一套计算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方法,测算中国2050年之前三个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合理比重目标范围。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制造业合理比重的目标范围总体保持稳定,2025年、2035年、2050年分别为24.1%~26.8%、25.4%~28.0%、24.0%~26.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出省级层面的制造业合理比重,为各省份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要采取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努力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将制造业比重维持在合理区间,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关系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竞争能力不强,制约着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要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思路,需要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合理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庞大行业。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关系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竞争能力不强,制约着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要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这同样也适用宁波。  相似文献   

19.
200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胶东半岛建设对外高加工度制造业基地的构想,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这为威海发展对外高加工度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实现对外加工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威海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业企业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建…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中击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话题在业内逐渐升温。如何推动“中国制造”突破价值链低端,更是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论坛、会议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