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现阶段的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城镇化和城市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的容量、城镇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城镇产业转型与发展模式,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发展规划等。2005年末,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经济、生态、能源、文物保护、农学、社会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中国快速城镇化中…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现阶段的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城镇化和城市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的容量、城镇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城镇产业转型与发展模式,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发展规划等。2005年末,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经济、生态、能源、文物保护、农学、社会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热点、难点.进行热烈的探讨和呼吁。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文对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农业现代化依赖城镇化,同时又推动城镇化不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还是保证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农业与非农产业脱节,农民与城镇市民脱节成为新时期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现代企业理念去经营管理农业企业;强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全面支持等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统筹城乡发展不可分割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其核心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推进城镇化,而不是仅就工业和城镇自身发展谈论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近日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还明显滞后。一是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二是城镇公共事业面临更大挑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挤压下,中国655个城市中,近400个城市缺水,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约有1/3城市联结城镇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平均大约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3.9%,全国有小城镇近6万个,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为2000-3000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6.11M2,城镇道路总长达30.8万km,道路面积41.6亿m2,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8.34 m2.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并重是城镇可持续发展和评判美丽中国的标尺,如何认识和处理城镇化面临的挑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命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转型发展看我国的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对转变发展方式愈益重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重大基础设施和区域规划加速实施,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道路带来深远影响.城镇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理应在国家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就业增长、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挥各地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共进,是中国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统称.它和城镇、非农产业和市民是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城乡要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城镇的发展,也要考虑农村的发展变化.二、三产业的发展,要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促使农民增收,生活改善,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历史看,不少是以农民破产为代价.我们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复辄.要城乡兼顾,取得双赢效果,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而与之带来的却是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遭受侵蚀,城镇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因而走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创建生态宜居城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GDP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是城镇化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环境问题、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农业用地减少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与城镇化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有资料显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在中国,每年大约有将近12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就业或者生活,这种人口转移的速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发达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路径依赖、区域分布和对策,有助于西部后发城镇的定位和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育。这是马保平和张贡生先生选择《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这一重大课题加以研究的目的之所在,颇具引领和指导意义。该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赵洪才研究我国跨世纪的城镇化、城镇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一个战略问题,对于我国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全国城镇、某种类型城镇、某些地域城镇的发展的道路、模式,城镇化的途径、方式、速度等都将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从较高的层次和...  相似文献   

15.
李继云 《企业经济》2007,(10):108-110
本文应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深入分析了红河州人才培训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培训对城镇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应,城镇化发展对人才培训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才培训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是互馈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农地非农化问题,进而导致了农地功能变异、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等累积负面效应。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私权和公权相互制衡下的土地资产开发,从而实现农地非农化向正常态的回归。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将转移至郊区和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进行更新建设和对城镇进行棕地再开发将成为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增多、城镇用地面积比例增加、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集聚与产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消耗、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增多等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既是城镇化的主导者,也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核心力量。政府可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路径、提供生态制度与公用产品等来有效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差距尤其突出.苏州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德阳地处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点上.论文以苏州和德阳为例,研究了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在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动力机制、发展速度、空间形式及存在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政策.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发展滞后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化的现实瓶颈.新型城镇金融业支持不给力、民间资本受限等.根据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制定的规划,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河南是中部农业大省,又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对西藏城市(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了西藏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研究了青藏铁路对西藏城镇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大城镇、鼓励外来人口流入、发展国际贸易、建设配套公路体系和发展非农产业等促进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