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经济》2008,(8):67-67
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三犬支柱,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新材料产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全新发展极,必将受到各开发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和投资者的青睐。新材料产业必须重视以开发园区为依托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促进行业创新和快速发展,并更加注重节能与环保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宁波通讯》2014,(15):17-22
<正>编者按:产业是城市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新材料被世界公认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石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宁波从自身实业基础出发,持续打造在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新材料成为推动宁波转型发展的原动力和"引领极"。本期我们将目光对准宁波的新材料产业,展望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蓝图,并对影响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本等核心问题进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材料产业化发展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并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各国科技与经济竞争的焦点。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已作为90年代战略重点。经过近1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包括计算机及软件、通信技术、微电子及元器件等)为龙头,以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据1998年度统计资料,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品……  相似文献   

5.
<正> 2001年,江苏省科技厅会同省统计局参照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技术产业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进程,建立起动态反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体系和评价制度。但是。随着全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列统的产业已经不具备高新技术产业特征,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新材料等)又尚未增列进统计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导作用不够强。为全面反映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各地和各高新园区、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广泛,发展前景诱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建设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对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长春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领域,提升生物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LED、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提升光电子产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前沿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精优食品加工产业,  相似文献   

8.
在对部分高新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发展战略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技术与人才优势、政策和地域优势,确立了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技术等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及六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基础,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九五"以来,我省在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新材料领域产品群、建设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省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产业,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面对我国加入世贸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经济”,来势汹涌,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伴随着技术、产业的长期演进而形成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非相悖,新经济也并非意味着割断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形态的一切联系。新旧产业、新旧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经济形态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贯强调的基本方针。更早以前,还提出过“赶超世界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发展新兴工业”等口号。但是应当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执行“科教兴国’方针的今天,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规划今后的道路,以免重付学费,再走弯路。@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在于,在生产要素中,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  相似文献   

12.
<正>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之一。近几年,美国传统产业日渐衰退,再次牵动了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过去,加州"硅谷"和麻省"技术公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近期,美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中又推出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措施,现简介如下。美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政策及措施美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重视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帮助大学和工业界建立各种科研联合体,努力推广先进技术;第二,积极扶植和鼓励创新,并大力帮助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第三,鼓励外地企业来本地经营,吸收好经验,积极  相似文献   

13.
加快山东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随形势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突破。当前,世界和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山东省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水平和变化态势,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的发展,是现实的选择,也是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是当今、更是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一国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求得发展,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但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依然十分薄弱,为尽快扭转这一不利局  相似文献   

16.
一、沈阳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沈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从1984年诞生第一家起,到目前已有3005家,技工贸总收人68亿元,利税8.16亿元。超亿元的企业14家,过千万元的60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振兴沈阳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沈阳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呈以下几个特点:l、民营科技企业己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沈阳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是振兴沈阳经济的希望。目前我市以信息、自动化、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节能与环保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敏锐洞察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把握机遇,及时作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于1988年5月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同年8月又批准实施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从而开始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伟大实践,拉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决定国家乃至世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持续近十年的增长,其最根本的动力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知识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走向东北财经大学郭宇一、当前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向(一)在微电子领域试图垄断世界市场微电子是日本的主导性产业。因此,日本非常关心微电子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正全力以赴,力图占有世界微电子市场的份额达到65%以上。①目...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宁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内外与开放结合,培养产业发展的新动力;突出核心区域布局,集成互动战略;开放视阈,培育特色技术产业集群;完善创新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构建人才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