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新农村建设在完成“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主要任务的同时,发挥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力结构改善作用的相关经济政策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2):40-42
文章从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采用1994-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GLS估计方法,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变化在地区固定效应下不存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造成这一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要向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中国需要从理论上对刘易斯模型加以学习借鉴,并对不完善之处加以改进.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模型与中国的适用、应用条件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介绍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内容,指出模型的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根据国情阐述模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我国的适用性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并得出结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相关程度先升高后降低,而与能源的相关程度则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贸易和政府投资,这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一旦出现世界性经济波动,我国经济将遭受重大影响,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增加内需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从这个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和对策,希望找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特征.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下,以重庆市为例,结合消费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探究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更希望能够切实找到刺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双赢的根据.同时,结合政府规范行为,起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作用模型,利用一国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指标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不仅是重要而且是有效率的,并且政府对当前的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模型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最佳的经济制度安排,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府治理能够实现我国最优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苏省二元经济发展情况,把空间产业转移因素引入传统的部门二元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部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政府政策三类要素对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选择,即从"外地转移"向"本地转移"转变;政府政策则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提高了企业转移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便利了劳动力在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的增加、FDI形式的资本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未促使部门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且不同的区域收入差距的决定模武也不相同.但是,总体而言,促使二元经济发散的力量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本文依据京津冀地区2006年至2015年的科技投入的相关数据和经济总量GDP的数据,分析科技投入的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重点探讨了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的强弱,研究得出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强度依次是企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及科技经费投入,并提出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和非企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大度的发挥京津冀协同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2年-201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考虑教育投资外,我们还引入了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以及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过检验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参考变量,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更明显的拉动作用,并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持续。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对教育投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模型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美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探讨了在不同情况下中美两国经济的对比分析和追及问题。本文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只要保持平稳增长,将在2030年前实现多个目标:一是GDP总量超过美国;二是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三是人均国民总收入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四是商品零售额、商品进口额等宏观指标赶上美国。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surveys recent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market‐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focusing on studies using the economic freedom (EF) indicator of the Fraser Institute. This index is critically discussed. Also various serious shortcomings of empirical studies using this index are identified.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rong indications that liberalization, i.e. an increase in the EF index, stimulate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lso reviews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EF.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is often found to enhance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whereas there is less evidence for causality running in the other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3.
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Firm-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robustness to natural disast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economic robustness to exogenous shock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based on a dynamic model that represents a regional economy as a network of production units through the disaggregation of sector-scale input-output tables. Results suggest that disaster-related output losses depend on direct losses heterogeneity and on the economic network structure. Two aggregate indexes - concentration and clustering - appear as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nomic robustness, offering opportunities for robustness-enhancing strategies.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eems to reduce short-term robustness in a trade-off against higher efficiency in normal time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相对较快.2010年面对的主要不利国际环境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国内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极调控以及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2011年是中国经济"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存在许多挑战.然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针对2011年经济运行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部署,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较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了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型变化趋势,五大结构的失衡水平不断恶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失衡程度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了负效应,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在未来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协调、有序、均衡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issue o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labour markets has been intensively discussed in recent literature o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here the debate was mainly about identifying the relative impact of trade and technology. The bulk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employs,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a static Heckscher-Ohlin framework that seems not to be a suitable tool for analysing the ongoing dynam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ynamic multi-sectoral framework with heterogenous labour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sectoral catching-up in productivity levels. The model is basically an input-output framework with Schumpeterian features; the latter are modelled as the impact of transitory rents that result from uneven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upon the price and quantity systems of the trading economies. Relative productivity and wage rate dynamics across sectors determine the comparative costs and the dynamics of trade specialization. In the Appendix,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s of the model are derived.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软实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因子,经济软、硬实力的不同配置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经济软实力不仅内在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实现其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河南省区域经济软实力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发展指数关联的实证分析,证明以提升经济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