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伦理道德具有反映和调解现实经济基础的功能。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现象已经妨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运行目标的错位及游离则是道德教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三者之间的整合是道德运行走向良性循环的基本起点。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古村落教育习俗是带有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特征的一套非正式化的文化教育和观念体系,它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类型,并且呈现显性与隐性、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在古村落中承担着教化、调节和传承等重要功能。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重新审视古村落教育习俗的当代价值,挖掘其在乡村社会发展、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以义驭利“的行为准则,注重和谐发展的观点,“宁俭勿奢“的自律意识,注重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等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认真深入地整理和挖掘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论,对于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说,苟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恶论,并指出性之恶是可以教化的,这就使人们更加关注后天的教化,以去恶向善。苟子以乐作为教化手段的思想,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古代的学思想,使人们更加强调学的教化功能。性恶论的提出,为教化说提供了最终的理论依据,并使教化说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婚姻伦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婚姻伦理文化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真正转型,推动了社会婚姻生活的文明化、现代化,但又出现了虚无化、多元化和政治化、法理化倾向,导致婚姻生活一定程度的无序和不稳定。婚姻伦理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创造超越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婚姻伦理文化,有效发挥行政法律控制与道德风俗教化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澳门多姿多彩的风格建筑反映了中西两大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几百年来,他们在各自建筑所形成的教化空间里诞生、成长、繁衍、生息。建筑成为他们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宗教信仰的依靠。从澳门开埠三百年的城建格局及建筑风格上,找出建筑对中西教化的影响,从而说明,澳门城建伊始就已经决定了中西文化虽能浑然相杂却是合而不融。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陕西省的龙头产业之一,佛道教化旅游资源是陕西省整个旅游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发展陕西旅游业,必须大力发掘拂道教化旅游资源,必须在开发利用佛道教化旅游资源时坚持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佛道教化的历史特点;突出自然风景与人景观协调和谐的园林化特点;突出佛道教化积极方面的内涵;突出佛道教化中民族团结、国际交流的特点;突出佛道教化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习俗元制度: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运行不仅受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而且还受到习俗元制度这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从习俗与竞争发生作用的先后顺序来看,习俗比竞争更古老,起作用的时间更长.习俗元制度具有习俗的模糊性、可塑性与适应性、刚性与稳定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外在的强制性以及默认性等特征.习俗元制度作为一种自发的内在制度安排,不仅存在于"习俗经济"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习俗元制度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习俗元制度的实施机制主要有自我实施和第三方参与下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影响近代湘商伦理形成主要因素是湖湘独特的地理条件、理学教化与湖湘学派的发展及湖湘人“心怀天下”的报国情怀与“气化日新”的进取精神。弄潮时代、实业报国是当代湘商应有的人格精神,诚信、责任、创新是当代湘商伦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念。它架构起民众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接受或形成各种社会观念的渠道之一。耿村故事展现了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成人观和地位观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在于民众家庭联系模式的社会认知习俗。  相似文献   

11.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仅珍稀,而且不可再生,对未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因此,政府必须利用法律法规和财政补贴的手段,通过法制建立、集权制改革、资源补偿机制建立和监督机制健全等途径,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规制,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旅游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有效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为前提的原则,坚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根植于原生态文化土壤,积极发展社区旅游,使之成为“未来遗产”,以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继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的焦点,研究如何保护和开发这类自然和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串联沿途村镇、整合散落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再现历史上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概念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交通道路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对其保护和开发的经验.以美国的摩门先锋历史游步道为例,探讨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规划设计方法,希望对中国的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其本质是保护重要还是开发重要的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很多的观点,大多数观点都是把保护与开发看做是对立的。事实上应该打破保护与开发的"对立性",建立"同一性",二者是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的。保护与开发不能确定哪个更重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先有保护才会有开发。以桂林为例,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处理,并在保护中做好开发与创新,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一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续以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不仅能有效保护工业遗产,还能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诸多价值。文化创意产业依赖于文化基础,依靠人类的创意思维,将把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带入新的领域。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关系和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提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加强立法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创新的困境。保护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现代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这不仅为动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遗产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以新千年第一个十年为限,梳理了国外主流旅游研究期刊中遗产旅游动机的相关文献,主要内容包括遗产旅游动机的分类、影响因素、理论视角、技术方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评述和展望,以期为新时期国内遗产旅游,特别是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为当前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