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正当亚洲各经济体高歌猛进、一派繁荣之际,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无情地蹂躏了大多数在场者,不仅令这场嘉年华夏然而止,更留下一地残败和萧条.十年转瞬而过.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回顾中沉重地反思.警钟回响,我们仍需再三探究这样一个"老"问题:十年前,亚洲经济到底何处出错?  相似文献   

2.
亚洲债券是指用亚洲国家货币定值,并在亚洲地区发行和交易的债券(李扬,2003),亚洲债券的供给方大都来自于亚洲经济体,而其需求方则来自于包括亚洲各经济体在内的全球投资者(Yung—Chul Park,2003)。亚洲债券市场就是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的市场。作为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债券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亚洲各经济体、特别是东亚经济体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国际融资》2005,(1):69-69
亚行发布首期《亚洲债券监测》认为,东亚地区的本币债券市场规模在1997至2003年间增长了3倍,但是各国的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国内本币债券市场的规模还比较小。《监测》指出,"泰国的市场增长幅度最大,韩国的债券余额最高,而马来西亚本币债券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亚洲债券监测》是亚行对东亚本币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构成、市场流动性、投资者情况、债券回报和市场波动,以及相关政策的回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仍存在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市场监管分割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拓宽发行主体、整合监管部门、实现债券市场的互通互联等政策建议,以提高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和比重,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5.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日益意识到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救助需要一种地区性的公共产品。作为东亚货币与金融合作的一种中长期方案,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完善本区域金融结构,减轻实体经济对银行部门的过分依赖,削弱举借外债后货币和期限的双重不匹配问题。从规模看亚洲债券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亚洲国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的汇率合作,使金融合作的模式趋于多样化。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可从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努力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断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继续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合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3月29日,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开行")在最新一期亚洲债券市场监测报告中指出,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本币债券市场2010年扩大了13.6%,增至52000亿美元。其中,作为该地区最大新兴债券市场的中国,流通债券市场年比增长15.1%,达到31000亿美元,而  相似文献   

8.
出处:天相投资顾问公司《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经济分析》(2011年12月12日),"美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全球价格的影响"最近10年全球美元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增持美元储备所致。人们在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后认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不足和实行固定汇率  相似文献   

9.
杨海霞 《中国外资》2012,(14):218-219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仍存在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市场监管分割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拓宽发行主体、整合监管部门、实现债券市场的互通互联等政策建议,以提高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和比重,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0.
黄志龙 《国际金融》2013,(10):49-51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有一些相似之处,如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引发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加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导致新兴经济体贸易条件显著恶化等。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与1997年有几分相似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面临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有几分相似。1994年至1997年,美联储累计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发展迅猛,越发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1997年~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探究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规模的扩大不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我国经济增长会拉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洪 《海南金融》2005,(2):27-30
一个健康、高度发展的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亚洲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减轻对于银行系统的过度依赖,并促进亚洲各国资产储备的多样化。本文在阐明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利用亚洲债券市场合作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利用与亚洲债券市场的合作,可以扩大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可以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交易工具,提高市场成员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进而加快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与大多数新兴市场一样,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序列上,股票市场被放在了优先的位置。随着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债券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和提供资产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债券市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人们,债券市场不发达和过度依赖银行的金融体系是脆弱的,一定规模的债券市场对提高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几年,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导致这些进步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叽使决策者认识到,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自亚洲金融危叽以来,区域金融合作在以下三方面得到了强化:首先是加强了流动性安排,其次是引人了定期的政策对话和监督机制,第三是齐心协力推动区域债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1997年建立银行问债券市场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场外交易(银行间市场)为主、场内交易(交易所市场)为辅的债券市场体系.但从总量看,我国债券规模还比较小,同时,受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束缚,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发展滞后,并在发行、交易、托管等环节上存在分割.在诸多制约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因素中,债券市场的多重监管和托管结算系统的分割是本质性的阻碍因素.本文旨在介绍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托管结算体制及其发展经验,并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方文全 《新金融》2010,(10):35-37
本文提出开发基于对外经济援助的外国债券的设想,建议以此为契机建立国际债券市场。马歇尔计划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债券市场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抓住后危机阶段的宝贵时机,大力发展国际债券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发展债券市场已成为亚洲决策者们的当务之急。他们意识到一融资渠道,而企业债券市场则能为经济提供重要的长期融资来源.该文以亚洲企业债券市场为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亚洲企业债二级市场的特征,认为投资者不够多样化、市场微观结构不完善、市场不透明以及投资者无法及时充分地获得发行人信息,是造成亚洲企业偾市场低流动性的突出原因。  相似文献   

18.
之所以说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要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次贷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遭受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亚洲的经济体受到冲击。此次遭受冲击最为直接的欧美,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一、内外因素交困 相似的一幕又发生了,1997年的时候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发生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其实我国通货紧缩的情况已经比较明显.只是我们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次的情况也很类似.  相似文献   

20.
1997-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充要条件是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国际收支逆差。对发生金融危机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资本外逃无一例外地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当时能够成功抗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就在于资本管制。资本管制是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守住了,中国绝对不会出事,而资本管制的彻底放弃,即: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应该是所有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