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关税与配额是各国最普遍使用的二项贸易保护措施。传统的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下,得出关税与配额等价的结论。但近期来特别是80年代 相似文献
2.
关税配额未完成已经成为制约市场准入有效性的重大障碍,是近期世贸组织成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关税配额未完成主要发生在农产品范围,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低进口需求,另一方面是关税配额管理导致的高交易成本。中国的配额管理产品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配额完成率较低,而棉花是唯一超额完成的配额管理产品,这主要归因于国内旺盛的棉花需求。韩国配额产品的完成率较低同样与进口需求有关,而美国较低的棉花配额完成率则主要与其棉花政策相关;欧盟的粮食类产品配额完成率尤其低下,而日本的粮食类产品配额完成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措施与WTO补贴合规性研究——以免费碳排放配额及交易措施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柏华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17(6):5-11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对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刺激措施,不少国家都对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采取了鼓励措施,其中补贴措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措施。本文,在归纳各国相关可再生能源产业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国外免费碳排放配额及交易措施与WTO补贴规则的合规性问题,并就将来可能引用"绿色补贴"例外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可再生能源激励措施一方面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潮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被一些国家用作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低碳措施,具有双刃剑的效果,我们应该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进行简单描述得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列举了几种具体的干预政策,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模型考察政府政策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WTO贸易救济措施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晶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10):26-3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提高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WTO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GATT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关税大幅度降低,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与此同时,WTO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目前却成为了一些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新工具。本文阐述了WTO贸易救济措施的相关规定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常用工具关税、补贴和数量限制行使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贸探索》2014,(2)
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生产成本和碳排放强度上均存在差异的事实,发达国家若实施碳关税政策,发展中国家可选择是否实施贸易政策(包括出口补贴和出口征税)以及何时实施贸易政策,文章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不实施贸易政策、与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同时或之后实施贸易政策的多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各模型的均衡解,从发展中国家立场出发,得出了其政策选择的条件以及实施贸易政策的时机。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补贴政策或出口征税政策都有可能是最优的,这要视边际环境损害值大小、各国生产成本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决定,但实施该政策的最佳时机总是在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以后;若边际环境损害值较小,发展中国家不实施任何贸易政策是次优的,否则与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同时实施出口征税政策是次优的。 相似文献
8.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和关税变动的互动叠加,是当前影响企业生存的重要风险因素。本文测度企业层面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出口关税和进口中间品关税,实证研究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关税变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生存的影响。总体层面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关税对企业生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进口中间品关税对企业生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出口关税对企业生存的正效应减弱,进口中间品关税对企业生存的负效应增强。分层实证结果显示:本土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生存受到出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进口中间品关税的负向冲击更大。 相似文献
9.
10.
11.
贸易大国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具有福利效应、收入效应和需求弹性效应。本文以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政策调整为例,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准垄断效应和需求弯曲效应,拓展了对国际贸易中效应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有了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选择更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报表粉饰甚至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应控制会计政策的滥用,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剩余权不宜过大;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3.
刘芬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0,(4):29-30,58
“省直管县”这一体制上的改革,是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省直管县”试点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一些地级市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愿放弃权力,甚至出现市与扩权县争权的现象;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省直管县”体制会出现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顺应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转变职能,选择能够促进地方经毋卜发展的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推进流通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流通现代化从终极和源头上来看,是由现代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经济过程,流通现代化的一个目标是更好地体现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中国流通现代化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运用大智慧,驾驭大流通,通过各种政策变量去补充和辅助市场机制的调节,流通现代化使商品流通中原来简单的利益关系变得繁纷复杂,使利益矛盾普遍化、分散化、外在化。文章提出,构建和谐流通,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协同调理,既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又要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要倡导和推广新的商业道德和市场文化;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中,既要抓好制度建设,又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与选择成本——品牌降低选择成本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选择爆炸式增长的描述,抽象出一般选择过程模型,并深入分析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及构成,证明品牌正是通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了选择效率,而企业外部顾客的选择效率决定了处于过剩阶段企业的内部价值的实现和内部效率的高低。本文区分了交易费用与选择成本的差别,进一步深化了对"品牌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核心范畴——选择成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与Q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实施后,股票市场将产生财富效应从而影响消费支出,产生Q效应从而影响投资支出,进而影响总产出。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财富效应和Q效应均不显著,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效率较低。为提高传导效率,应逐步发展并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7.
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对待产业政策不能简单地作出有效还是无效的判断;产业政策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必不可少,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具有存在必要性的产业政策并不意味着其实施一定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产业政策脱离了其实施的范围、条件,则很可能由于不能成功实施而归于无效。同时,产业政策的失效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借口产业政策失效而取消它的存在、滑向市场万能论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因其产业链和分工较为简单等原因,相对来说并不易于形成空间集聚,因而,农业FDI的区位选择不存在集聚效应的影响。然而,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发现,农业FDI在中国的区位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的特征,这种空间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利益,吸引了新进的农业FDI继续定位于这些地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因果循环的作用,农业FDI存量越大的地区,吸引的农业外资就会越多;而缺乏足够农业FDI存量的地区,就更加难以吸引农业外资的流入。集聚效应使得农业FDI地区分布的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典型地市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阶梯电价政策对居民节能意愿及家庭用电的影响;同时运用广东省月度电力数据,构建ARIMA模型,定量研究政策实施的节能效果。研究表明,阶梯电价政策的实施对改善居民节能意愿有积极影响,并在短期内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节能效果有所减弱。为设计与完善相关政策,未来需要从节能意愿、经济激励等角度切入,提升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Ross (1991) demonstrated that a salesperson's quota acts as a reference point (target or goal) and influences sales call selection. Ross, however, focused only on the effect of a single reference point. The use of multiple goals is quite common in the sales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in the quota plus bonus compensation structure and in the use of incentive plans. Our study compares and contrasts call selection when a single goal (quota) is given versus when dual targets are assigned (a quota plus bonus level). Consistent with our hypotheses, we find that call selection patter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umber of targets assigned to the salespers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