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德刚 《董事会》2007,(4):58-59
假设最终激励对象为160人的话,相当于每人平均234万元  相似文献   

2.
仲继银 《董事会》2010,(3):94-96
两位创始人之间的互相认可、支撑与平等合作,启用经理人来管理,来自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的美国分散股权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支撑——这成就了惠普创业与公司治理转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从市政府到新桥,深发展的治理走了一条单一优势股东控制模式之路,这种模式并未带来治理的明显改进、暴露了诸多问题。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环境下,这是与"一股独大问题"同样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模式及治理后果。研究表明:随着规模扩大、参与国际竞争程度提升,传统家族权威治理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引入职业经理人是我国家族企业治理转型的必然趋势;诸如国美等治理实践中频发的"控制权冲突",根源并不在创始家族的控制权让渡,而是源于权力制衡缺失引发的控制权私利;优化权力配置,形成核心控制权、一般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之间的合理匹配与均衡,是实现创始家族和职业经理人互惠相容,确保治理转型成功的关键与微观基础。本文从控制权视角深化了对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解,也为化解当前我国家族企业"集体转型之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晓龙 《董事会》2012,(5):110-110
7年多来的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成绩卓著,不但树立了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理念,基本建立了外部董事制度,还初步形成了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大大增强了央企的综合实力。这是《大企业治理构架》让我们所感受到的。该书也坦率地谈到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例如对"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理解狭隘片面、董事会职权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高素质的外部董事人才匮乏、非外部董事设置不够合理等。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的多样性与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是指控制和管理公司的方式,是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的总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固定统一的公司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模式多样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指出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利弊与要求,提出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政府参与联盟标准化的程度不同,将政府的标准化治理模式分为高介入型治理模式和低介入型治理模式.从管理型政府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角色定位、产业政策、行业技术确定性、市场竞争性、产业地位、联盟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等7个方面因素对联盟标准化治理模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型政府、产业地位以及联盟对行业影响与高介入型治理模式正相关,服务型政府、行业技术确定性、市场竞争性与低介入型治理模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伴随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30年来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建设也从无到有,从粗放到集约。尤其是15年来,透过诸多典型企业身上发生的典型治理事件,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实践完善概括而言沿着三条路径展开。一是,在股权结构层面,上市公司从以往的一股独大出现股权分散的趋势。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低于标志"一票否决权"和相关控股的33.3%,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分散股权时代。发生在当年的"万科股权之争"由于影响广泛。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投资Electranet、SP AusNet两家澳大利亚输电网公司股权,中国企业已越来越深地介入到澳大利亚当地电力市场之中。如何实现对当地输电企业的有效管控.成为摆在公司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故此,选取澳大利亚6家输电网公司(见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地输电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寻求中资公司在当地法律框架内.有效发挥股东作用、确保股东权利的途径.实现进一步提升海外资产的经营管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0-2004年中国民营科技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我们采用剩余收益折现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来反映公司治理状况.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时权益资本成本比较低,这说明董事会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的影响.而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变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