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产品与服务创新水平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的权重最高,其次是员工素质,随后是财税政策与金融环境、机构知名度、公司治理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统筹城乡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需求主体的变化、需求内容的变化和需求规模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仍普遍存在着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农村储蓄资金外流、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产品单一、民间金融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其成因主要是源于农业与商业目标相悖,缺乏农村信用体系.本文认为,要使农村金融稳定持续发展,应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支持的主体,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项目,积极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并适时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改革,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金融精准扶贫对于降低贫富差距、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提出创新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具体路径:建立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进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金融保险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银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息科技建设,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电子渠道逐步完善,金融产品逐步丰富,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务院"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指示,本文从创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途径。其具体设想:改造升级征信体系;建设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间接融资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直接投融资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为农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积累新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供给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分析表明,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缺陷、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是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手段,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的路径,以金融杠杆撬动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和进步。而金融服务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持续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状况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辖13处镇  相似文献   

8.
<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在特定地区以特定的产品服务特定的人群。然而,现实中村镇银行却面临严峻的"瞄不准"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政策初衷,也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自2006年银监会发布改革新政准入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村镇银行的发展已经10年了。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412家,其中开业1371家,筹建41家。村镇银行不仅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三农"和小微的重要力量,也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方面被寄予厚望。根据《村镇银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由于目前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分散、农村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金融主体成分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化以及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势头都充分展现出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紧迫性。积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积极消除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障碍,采取多元化路径最终实现健康和谐地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增量改革的产物,它在推动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三农”资金需求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背景与现状,深入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总量已比较庞大,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已经成长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简单地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区别于现有商业运行模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内部成员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及农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对金融支农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从农村金融供求状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更大、服务需求手段更广、产品需求更趋多样化,亟待通过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机制灵活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以改观,于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但如何在这种多元化金融格局下提升金融服务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新生事物,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改进和加强农村和城镇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镇银行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有效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四)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以加紧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基本目标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改革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的责任和分工仍不明晰,政策性金融缺失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  相似文献   

15.
国家提出并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引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注意。此前,已有较多学者对其重要性与组织运转进行了研究,但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究较少。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应,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王杨 《农村经济》2018,(10):72-77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资金微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却在封闭性、互助性和民主性方面出现了异化。应严格限制地域范围、区分服务对象;合理确定利率和盈余分配;完善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表决权,确保各类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政策初衷,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残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目标偏移"倾向,政府角色和行为没有太多改变。在当前发展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应该基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比较优势,对它们的发展的目标重新进行有效定位和职能分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加强自我完善与创新,实施有效的政府监管,建设有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资金微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却在封闭性、互助性和民主性方面出现了异化。应严格限制地域范围、区分服务对象;合理确定利率和盈余分配;完善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表决权,确保各类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新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促进农村实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农村金融发展理念、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政府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是关键。结合河南省实际,以加大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在发挥政策性金融保险的基础上,着力发挥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中介组织,完善农业保险,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