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3.
王津津 《经济研究导刊》2013,(31):252-255,276
利用2001--2010年中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就长期而言,城市化水平可以决定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不能决定城市化水平。通过估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产出弹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省、市、自治区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西部区域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大,中、东部区域部分城市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抑制经济增长。据此建议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优化城市规模结构、重视城市化质量来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是中国在进入21世纪时最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一个必须认清的事实是,西部大开发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在现存人口分布状态下的就地开发,我们应当走向城市移民的道路,从而发展城市经济,实现向城市转化,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城市化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城市历来对人口、经济活动和信息有巨大的集聚能力,它还具有比乡村地区高得多的产出水平。因而城市化是调节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方式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指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居民,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并使更多人口能够享受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过程。目前对城市化水平的研究较多,但从研究地域层面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上,较好地展示了各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却难以揭示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非均质性。就我国而言,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必然导致城市化水平呈现区域性特征,东南沿海城市城市化总体水平高于西部内陆城市。如何更好地建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以便各城市找准差距,提高总体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均方差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客观性较强的评价体系,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探讨,力图为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缓慢的解释主要来自人口流动以及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明显受制于城市最佳人口规模的扩大,即城市的容纳能力。通过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06年共计7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金融业发展水平对城市化水平有很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不足将抑制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步伐。为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加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加大城市公共支出方面的金融创新力度以及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现代化的角度给城市定位 ,需要还城市以本来面目 ,使之成为市场中心。过去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化起过历史作用 ,也留下了削弱城市功能的问题。现阶段的城市化 ,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功能提升。在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 ,应该由以发展小城镇为特征的城镇化转变为以现代化为内容的城市化 :一是增加城市供给 ,二是推进城镇城市化 ,强化城市功能 ,三是推进城市现代化 ,提高城市质量。  相似文献   

8.
主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往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特点以及在城市化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主要人口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当前城市化中人口变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城市化带来人口过度向东南部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资源超载和环境问题加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导致西部人口较少,影响国家安全与稳定;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养老事业带来严峻挑战;城市化发展同时加剧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会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资灿 《经济前沿》2000,(10):23-25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是城市化程度或水平。所谓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或城镇化,通常是指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国际上,通常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或水平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记者: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定规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城市化的程度决定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国内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中心城市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聚集和扩散、辐射作用。江总书记指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开发不可能全面铺摊子。要选择现有经济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如何促进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流动也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社会现象。以前的社会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之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也开始逐渐对我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现如今我国的人口流动对于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旨在为相关研究,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的表面特征表现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市数量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测定,目前国内外最为通用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在我国通常有三个标准:(1)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2)市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3)市镇非农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世纪的城市化已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一问题,经济结构和空间利用的变化也对城市化区域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在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复合而成综合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2007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对城市化格局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若干城市化水平高值集聚区。依据3个城市化分量发展水平的组合情况,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均衡发展型、较均衡发展型、不均衡发展型等3大类9个亚类,从城市化系统的协调性角度揭示每种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双循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研究城市规模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本文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会上升.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间的关系满足"U"型曲线关系,在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应更加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促进小城市的充分发展,而在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更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以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人口城乡增长规模、空间地域分布演变、经济活动非农化转移以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等方面对吉林省大安市城市化发展态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在县域层次上更为突出,人口不均衡分布特征显著。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动的城市化加快发展后,从90年代后期开始,县域层次上的城市化进程要较全国平均水平缓慢。城镇人口增长规模在不断缩小,乡村人口绝对数量在减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快于就业结构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趋势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8.
裘建娜  赵秀云  钱晓群 《经济师》2006,(12):67-67,69
合理的城市规模创造出最大的规模效益。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之一,城市位序—规模Zipf理论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在当前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文章拟利用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对Zipf定律进行统计性实证检验,从而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描述,并考察各城市规模分布的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市化,一般指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全世界未来人口重新分布的趋势,不仅给现有城市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给新建城市提出很多需要探讨的课题。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促进人口城市化有两方面重要因素。第一是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经济的发展。一位日本学者研究认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国民经济产值成正比增长。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指出,城市化水平与国民人均收入呈正比关系。当人均收入由250美元增长到1500美元和5000美元时,人口城市化的水平从25%上升到50%和70%以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