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行之有年,以产业投资、商品贸易、知识产权、企业经营等为主要指标可大致判断其运行情况。2016年,两岸科技产业合作虽总体稳定,但受两岸关系、政策因素的干扰明显增强。同时,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调整等,使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一、2016年大陆地区科技产业发展状况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大陆地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2016年科技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即将过去的2015年对两岸科技产业而言可谓风起云涌、暗藏生机的一年。多年形成的科技产业供应链开始面临挑战,"红色供应链"、紫光入股台IC(集成电路)龙头厂商等事件成为两岸科技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并将间接影响两岸的贸易、投资关系。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工业4.0"浪潮,以及大陆即将发力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两岸产业、技术、人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将披荆斩棘,踏上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两岸经贸关系恢复以来,两岸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经历了由相互了解向实质合作发展、由低层次合作逐步向中高层合作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末,两岸科技合作在三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学术交流方面,科技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专业性交流逐步扩大;在研究开发合作方面,科技合作项目日益增多,不仅有成果转化项目,也有前瞻性的技术项目;在科技产业合作方面出现三大趋势:一是投资领域由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技术产业演进趋势;二是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提高趋势;三是科技产业的合作方式由 "一般合作"转向"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9月12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半年来ECFA各项内容得到逐步落实,并已为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带来积极影响。今后两岸继续推动经济合作的重点应为进一步落实ECFA、整合两岸产业链、加快贸易自由化、双向投资便利化等。  相似文献   

5.
<正>未来的一段时期,既是大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台湾发展"黄金十年"的重要阶段。大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核心内容涉及贸易、双向投资、产业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的产业重点有很大的重迭性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科技产业合作成为两岸合作的主旋律。两岸科技产业的优势互补、互利是合作的基础;两岸先后加入WTO为彼此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岸通过合理配置两岸科技资源,在大陆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垂直与水平相结合的分工模式,鼓励台湾企业界积极与大陆学术机构合作,将高科技作为未来合作的重点与方向等路径来推动两岸科技产业的全面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要发挥福建"五缘"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与台湾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的高位对接;建设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平台,完善海峡西岸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两岸科技人才集聚平台。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特殊的课题.一方面,海峡两岸的科技合作在性质上属于一个国家内两个区域的科技合作,是主权尚未统一、治权长期分离背景下的特殊合作,在运行方式下还需要比照国际惯例进行,并受到两岸产业政策的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处于战略建设期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产业发展梯度低而多种要素充裕,但面临大陆其他区域经济板块的挤压和"边缘化"的压力;而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台湾地区,其科技产业发展梯度高但多种要素缺乏,同时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逼近和产业"空洞化"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9.
由江苏省台办、东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经济与科技产业比较研讨会”于5月30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经济、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部分著名企业的负责人共9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苏台两地经贸、科技合作,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两岸高科技工业园区的比较及互动发展等主题,就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两岸IT产业发展、两岸IC产业的发展,两岸光电产业的发展、两岸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两岸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及企业家…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关系的状况,可以讲:交流活动平稳中有所发展,科技产业合作从研讨逐渐转向务实,重大项目有机遇但等待突破,交流合作的环境仍需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些现象表明在两岸科技、产业总体关系上,1995年依旧是蓄势待发的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则是对1996年的期待。 在这一年中,两岸科技与产业的专业性互访和研讨会持续进行。从年初的两岸产业合作学术研讨、两岸地震、能源、地质等领域的研讨活动,到年中两岸医药、石油科技、汽机车暨零配件、环境保护等诸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来,两岸科技界多次汇聚一堂,对发展和扩大两岸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两岸科技相关部门还就两岸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协调机制等问题开始协商。可以说,两岸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常态化和机制化的局面,两岸的科技合作在今后几年中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科技产业发展经验,台湾科技对外合作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多种模式,本文将其总结为:台湾与加拿大的"台、加模式"、与美日的"三角模式"、与欧盟的"项目模式"、与东盟国家和"邦交国"的"输出模式"以及与中国大陆的"民间模式"等。台湾科技对外合作机制也趋于成熟:执行体系庞大,执行机构有行政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合作方式多元化,包括企业对外投资、科技情报收集、签订合作协议、对外技术贸易、举办科技展会、国际征才计划和园区招商引资等。台湾科技对外合作机制对于中国大陆发展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显示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具有战略性经济合作含义的新阶段。今年一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ECFA"早期清单"启动。上海与长三角是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高度集中的地区。对上海而言,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两岸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从2008年5月开始,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渠道逐渐拓宽,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人员交往频繁,经济合作不断深入,这是两岸同胞都非常乐意看到的。可以说,进一步加强两岸在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年祝词     
<正>又是一年辞旧迎新。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两岸双方按照ECFA确定的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目标持续推动后续协商,不断深化和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利双赢态势,先后签署了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海关合作协议等一批重要的新协议,台湾优良产品不断拓展大陆市场,两岸产业合作在技术、标准和品牌方面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逐渐  相似文献   

16.
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香港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提出发展创新科技为标志,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逐渐成为深港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尽管对于香港是否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优势、深港两地科技产业能否产生明显的合作效果等问题,还存在各种不同认识,但我们认为,伴随深港经济合作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两地科技产业合作,是以具有互补关系的深港科技资源为实现条件的。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在逐渐成为推动两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日本″单极″变成了中日″双头″。这一变化导致两岸经济从单方面的依赖到互相依赖;在贸易平衡、外汇储备等方面台湾对祖国大陆更加依赖;台商投资从短期经营到本土化经营;两岸产业分工从产业间发展到产业内、产品内;两岸从企业间一般技术合作到行业组织间标准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6月15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组织的"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本届论坛大会,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大会提出:"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这些年来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取得长足进展,促进了两岸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愿意让台湾同胞首先分享大陆市场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正>2004年,在两岸关系紧张 与祖国大陆采取经济宏观调控 政策的环境下,海峡两岸经贸 关系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岸贸易再次实现高速增长,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持续增 加,两岸经济相互依存度进一 步增强,但两岸"直航"与 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未有重大 突破。2005年,祖国大陆经  相似文献   

20.
《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主管、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承办的大陆唯一一个以报道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技和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杂志。该杂志自1988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宣传海峡两岸科技政策,介绍两岸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合作的成功.案例,为加深两岸相互间的了解并进而推动科技产业合作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