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亮亮 《金融研究》2018,452(2):172-189
源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国家某种意义上是公司最大的“小股东”。本文将“国家股东”纳入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博弈行为的分析框架,检验企业所得税征收对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掏空”与“支持”的选择上,企业所得税会产生两方面效应:税率提高会增强控股股东“掏空”的倾向;而税收征管则能够抑制其“掏空”的倾向。区分“掏空”与“支持”两类情形,当控股股东试图“掏空”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低,“掏空”程度越高;当控股股东试图“支持”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高,“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不仅提供了“掏空”与“支持”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且丰富了税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2.
姜军  江轩宇  伊志宏 《金融研究》2020,476(2):128-146
本文结合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股权质押频繁的现实背景,利用2006—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是否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创新效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1)当第二类代理问题越严重,或质押风险越大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抑制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越明显,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伴随的掏空效应及短视效应,是导致二者负向关系的重要原因;(2)掏空效应和短视效应在影响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关系上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3)研发投入强度下降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对于规范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视角,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贷款数据分析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银行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银行贷款数量多、贷款期限长的公司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明显减少。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银行的监督作用存在异质性。目前,银行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中,而国有银行能有效监督的对象仅限于地方政府和私人控制的企业,国有银行对中央企业的监督能力较弱。从事后监督来看,银行会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做出贷款政策的调整,对于控股股东掏空严重的企业,续新贷款的银行数量、续新贷款比例显著下降,而且贷款利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许梦龙 《时代金融》2009,(2X):55-57
<正>普遍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导致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泛滥。近年来,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股权结构和控股股东侵害行为的关系上,而深入探讨决定股权结构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公司治理,是围绕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一基本特征的观点展开.随着所有权从分散走向集中,当代公司代理问题的重点已经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转向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大股东“掏空”行为又是第二类代理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特定的制度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使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掏空”行为变得非常普遍,而大股东的这种“掏空”行为实质上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掠夺和利益的损害,极大的打击了中小股东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地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势必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公司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介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从理论角度得出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动机受到其对上市公司治理情况的判断和监管成本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但其仍未解决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及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分析定向增发前后大股东行为,对比其在定向增发前后的利益变化,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影响,制定针对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的案例屡见不鲜,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了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并最终影响到公司业绩,这极大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与债务融资的文献进行综述,得到以下结论:即债务融资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但这种抑制效果的有效性还有待研究,从债务融资方面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影响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间;可以对研究样本以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8.
章卫东  张洪辉  邹斌 《会计研究》2012,(8):34-40,96
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中的"支持"、"掏空"现象。研究发现,政府控股股东比民营控股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更强烈。当上市公司盈利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盈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下降更多;而当政府控股上市公司被ST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支持"上市公司的动机和力度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ST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9.
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如何让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同甘共苦"是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有效防范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及控制权私利行为又是时下公司治理所面临的艰难的挑战.本文笔者以近期被各大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华伦集团掏空四川金顶"作为案例,来深入分析全流通下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并指出内在的公司治理缺陷,最后得出有关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而这个动机产生的根源是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激励.控股股东为了能够掏空上市公司,需要借助于盈余管理,因此掏空总是伴随着盈余管理.国家层面上的投资者法律保护能够约束控股股东,限制控制权私利,使控股股东失去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盈余管理与投资者保护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掏空行为与财务失败的直接联系“掏空行为”是指控股股东在层层控股的“金字塔所有权结构”中为了自身利益将子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非常常见,即便在那些对中小股东利益有着严格法律保护的国家也大量存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此类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并逐渐引起各方关注。2004年,德隆系、托普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庞大的资本系相继坍塌,旗下上市公司深受其累。企业财务失败可以表现为股价急剧下跌、延期支付货款、总资产和收益急剧下降等,其集中表现是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为切入点,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金融性质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程度。(2)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会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主要提高了保值性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同时本文发现,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融资约束程度较轻的企业。这说明,金融控股股东投资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是利润追逐。(3)作用机理分析表明,增加母公司层面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是金融控股股东提高企业金融化程度的重要影响渠道。(4)异质性分析发现,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对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实体投资环境不佳以及不存在信贷歧视的企业。(5)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与投资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在金融股东控股的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边际效应更大。本文从控股股东金融性质的视角拓展了企业金融化微观驱动因素的研究,对政府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在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为切入点,研究控股股东市值管理动机下的融资行为及其治理效应。以2006-2011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发现市值管理有助于控股股东进行外部融资,并减少其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表明市值管理存在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市值管理对其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越强。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市值管理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检验,丰富和深化了公司治理文献中基于大股东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本文探讨控股股东掏空是否可以解释其股权质押风险。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掏空通过提高质押股权规模和降低质押股权市值,提升了股权质押风险。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会削弱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时,合谋效应大于制衡效应,会强化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控制权转移以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影响。并就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掏空”和“支持”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文中显示,控制权转移以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关联性资产重组有密切关系,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和控制性股东利用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和“支持”相关联。文中揭示了影响控制性股东掏空或支持上市公司的因素,借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有股权质押的研究仅关注了质押数量,忽视了质押价格的重要作用,难以准确地刻画控股股东质押压力。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单笔质押价格数据度量质押压力,研究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如何影响企业违约风险。以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质押压力越大,企业的违约风险越高。机制检验表明,质押压力通过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了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场内质押和股市为熊市时,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更强;较强的内源融资能力和较好的外部监督环境能够缓解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本文为更加准确和直接地度量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带来了有益借鉴,也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集中所有权结构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在较大程度上受控于大股东。大股东在利己动机的诱导下,会对上市公司做出种种"侵占"和"掏空"行为。由于高流动性有利于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为了便利"侵占"和"掏空",控股股东在短期内都会做出保持高流动性的管理决策。为保障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持有合理的流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对连锁非控股股东的内部治理效应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行业内连锁持股与控股股东掏空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产品市场势力水平强化了非控股股东连锁持股的内部治理效应,而机构投资者信息优势与行业连锁持股信息优势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机制检验表明,非控股连锁股东对企业控股股东自利性行为的抑制作用分别通过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对控股股东的退出威胁实现,具体路径为向持股单位委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同时,非控股股东连锁持股的内部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陈祺  谭雄 《会计师》2010,(6):19-20
<正>以上市公司作为行为主体的股票增发过程中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对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和上市公司增发之间的关系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为了促进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化改革在宏观上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市场化改革赖以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什么?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解答。鉴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及其掏空后果一直为社会公众所诟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市场化改革的微观作用机制。本文采用更直接的方法衡量关联交易的掏空后果,通过对我国2000—2008年11 946个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越彻底的地区,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的产品购销和资金往来等关联交易越少。并且,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明显缓解了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掏空后果。因此,减少关联交易程度、缓解关联交易的掏空后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