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那么,道德规范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那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可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促进社会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与公有制经济一道,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现阶段,我国党建工作重点应该放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收入分配是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即社会存在,能对其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什1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研究它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收入分配模式,属于平均主义的配给型。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只能是呆板守旧,不求进取,安于现状,不能独立思考,更无效益、竞争、风险等现代意识。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农村突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及…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社会管理并降低相关成本,确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则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未来和希望的重要主体,我们应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强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深入中国人民的心中,其理论体系自身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并且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已经逐渐淡化,巩固其指导地位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是化解利益纠纷,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而要真正的巩固马克思的领导地位,就要正确的处理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学术性、整体性、实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作出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加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把严谨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它以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不可比拟,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确立了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但在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在高校的具体实践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组导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民本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民本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被尊奉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封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批判地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0.
工商行政管理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不能把它与经济基础混为一谈。但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活动,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冯萱 《企业天地》2003,(12):19-2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它与生 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现实地走进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每个职工的素质,促进工人阶级的全面发展,使工人阶级永远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基层企业要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高凤清  关晓光 《活力》2005,(5):93-9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而启动这一系统的力量源泉,是历史主体的利益追求和驱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名言,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动因,为我们破解人类历史发展之谜提供了理论指南。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幽灵”发展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并焕发出无限生机的社会实践运动和伟大的社会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历史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民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妄图消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等原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如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等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法来积极捍卫、...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大众传媒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大众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带来了诸多挑战。针对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大众传媒领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社会意识多元化,传播手段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中共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共十九大更加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国有企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应当深刻认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努力探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方法途径,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从而为党的事业履行企业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无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自21世纪以来,中共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定信念、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将以党为核心,发挥工会组织的强大作用。工会组织是党与职工群众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它将依托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生产、不断创造,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能激发广大基层工会的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工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会组织作用,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剖析与解答。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始终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制胜法宝,在我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方略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谷安邦 《活力》2010,(20):81-8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企业是社会肌体的细胞,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员工及其家人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偕社会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力量.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群众基础,也是重要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