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光启的农政思想——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嘉蜻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历1562年4 月24日)生,崇祯六年十月初七日(公历1633年11月8日)卒,享年七十二岁。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农学家,也是热心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的“近代科学先驱者”。他生活在明王朝急剧崩溃的前夕,其时封建杜会日益衰朽,资本主义有了萌芽,内則朝政腐败,水旱虫灾频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外則西方殖民主义者和倭寇乘机劫掠骚扰。徐光启少时就关心国计民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虽是仕途蹭蹬,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六十八岁(崇祯二年,1629年)以后才升任礼部左待郎、尚书等职,逝世前一年才被“特旨简用,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但他一生在读书、教馆、应试、仕宦、退居再出仕的过程中,却始终孜孜不懈地考察经济,钻研科学,特别关心农业生产。他在晚年曾以其广泛收集的农业资料和实验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编写《农政全书》。这部书最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定稿,崇祯十二年秋付印,它是我国农学遺产中一部煌煌巨著,也是世界古代农学文献中罕有的瑰宝。《农政全书》共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目,重点在开垦、水利和荒政(备荒救荒)。此书的特点,是既“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由于他有“尝躬执来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的耕作实践经验,特别是他以西洋科学精神和方法整理我国古代农学,其“独见”实前所未有,因此,《农政全书》当时就被誉为“经济忠谟,事久弥验,……有裨邦本”的“经国之书”。在《农政全书》巨著之外,徐光启还有《甘薯疏》、《芜菁疏》、《农遗杂疏》、《宜垦令》、《北耕录》、《粪壅规則》、《农辑》等农学著述,可惜它们大部分已散佚,或只残留一部分。今年是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我们为了缅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农学家,特地邀请国内几位农史研究工作者撰写了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2.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编著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之前,曾为推广本地和外地的高产作物和救灾备荒,撰写过《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三种。这“三疏”在当时写成后不久就亡逸了。《甘薯疏》、《芜菁疏》在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中有著录,《吉贝疏》在《农政全书》卷三五中有提及。徐光启的《甘薯疏》是我国最早叙述甘薯的一部专著,是研究我国农业史、甘薯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民以食为天,甘薯这类高产作物,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后,在历史上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激增有着重要关系,对“中国山地和瘠土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八日为徐上海(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纪念,沪地追念先贤,组成《徐光启著译集》编辑委员会,辑集玄扈撰述,凡未见及罕见者十五种,最后附以逸文、书简,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为线装本二十册,将在纪念期间出版。十五种内,军政两种,工学一种,算法测量六种,农田水利四种,《诗经》学两种。农田水利四种内,《泰西水法》而外,辑校玄扈农学逸书《甘薯疏》及《农遗杂疏》,编委会命余为之,皆书有跋语;又重印《农书草稿(北耕录)》(一九六三年初印时名《〈农政全书〉手札》),亦命余草后记稿以为参考。今集此题记三文,以就教于农史、农书学者诸君子焉。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经济》2016,(6):69-69
<正>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提倡农学,引进番薯,编纂了《农政全书》。天启年间,徐光启开始专门致力于农业研究。他不仅研究了大量的农业资料,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甘薯由国外引进中国之初,只在福建沿海很少的一些地方种植。徐光启把它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此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  相似文献   

5.
徐光启的农学名著《农政全书》六十卷,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由松江知府方岳贡委托徐的门人陈子龙校订刊行,版心下方刻有陈的书斋名“平露堂”,故称“平露堂本”。此后一切刻本,都从这个第一版本出来。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著录和抄录的,底本也是这个版本。只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零二子部农家类存目,又著录了一个《别本农政  相似文献   

6.
桔槔创造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槔,从徐光启《农政全书·桔槔图说》的插图及其解释:“桔槔,挈水械也。”这段话来看,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远在先秦时代,《庄子·天运篇》已记下:“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  相似文献   

7.
徐光启是明代出生于上海的著名科学家,而且还是很有成就的农学家。徐光启其人其事,几乎市人皆知,如数遗迹,东有其祖居“九间楼”,西有其墓地光启公园。再说徐家汇地名,很多人知道是与徐氏家族居此有关,所不知的可能是哪两条河流曾汇集于此。总之,介绍徐光启的遗迹,给笔者所留的空间并不太多。其实,深究之,还是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文管会收藏徐光启给其独子徐骥的原信十五件。在其中第七封信内,徐光启介绍了他以西法栽葡萄的试验。原信上有后人按语:“谨案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八月,公因疾请假,屯田津门,拟兴西北水利,作是书”。1613年秋,徐光启因对朝廷有些不满,托病请假到天津屯田。他在天津附近购买了上千亩荒田,从事农业生产和研究活动,其中包括用西法种葡萄试验。这在我国葡萄栽培史上是一件大事,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专论深入研究。本文拟具体介绍徐光启在这方面的贡献,并进而阐述我国葡萄种植业在明末出现的重要转折。徐光启在家书中提到,他选用的品种是“北京种葡萄”,或“白葡萄”。笔者根据有关的葡萄品种知识,断言它当为牛奶葡萄种,别名宣化白葡萄,以栽培于北京附近的宣化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王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他所编著的《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王祯农书》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二是兼论南北农业;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相似文献   

10.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11.
马一龙《农说》是用《周易》和《内经》中阐发的传统哲学原理来研究和探讨传统农学原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农学著作。我已经在“《内经》和《农说》──马一龙《农说》初探”一文中,对《内经》和《农说》的渊源关系作了研究和探讨。我在这里要对《周易》和《农说》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农说》主要是用《周易》中阐发的“三才”、“阴阳”等传统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阐述传统农学原理的。  相似文献   

12.
杨直民先生认为:“我国清末有一个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实验农学的重要交汇过程。”光绪年间“江南总农会”编印出版的《农学丛书》可以“当作这一交汇的具体体现。”①“江南总农会”,原称“农学会”或“务农会”,1897年4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五月,编辑出版《农学报》,发行达八年半之久。“上海务农会”及其《农学报》对于当时的农业科学与实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与带动之下,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地方性的农业学会组织,浙江的“瑞安务农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潘法连先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先后在《中国农史》发表了三组共23则,对于《中国农学书录》,略者详之,误者正之,分者合之,含混者明确之,用功颇巨,有裨学林。唯其中有以不误为误,以误证正的,有欲详而未详的,也有增加了新的混乱的,兹不忖谫陋,愿陈鄙见,就教于潘先生。一、沈立《海棠记》部分内容还见于宋人引述,沈立还撰有《牡丹记》十卷。《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五则》(以下简称《札记》)中“《海棠记》的撰作时期及其内容”一节,据陈思《海棠谱》补沈立《海棠记·自序》,以明其大致内容及撰作时期,极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2引《复斋漫录》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学书录》补正六则冯秋季(秦皇岛造纸总厂)一、《洛阳牡丹记》之初刻及其“花品叙”之误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①第66页“洛阳牡丹记”条言是书“流传颇广”,但对其初刻只字未提。今按:是书初刻为治平三年(1066)或四年。《欧阳文忠公全集·外集》...  相似文献   

15.
试论徐光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农学家也是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和爱国的政治家。今年是他逝世三百五十周年。为了表达对这位在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农学家的景仰和缅怀,为了从他的农学著作中汲取丰富的教益,作为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借鉴,特撰本文,试图对徐光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作一些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16.
《诗经》章中关于“农人”和“众人”该作怎么解释?笔者对此有不同于一般的看法,现将拙见提请学术界指正。《诗经·小雅·甫田》中的“农人”和“农夫”,不是同一种身份。在《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中却将它们都释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劳动者。这似有其片面性。这篇诗中,共用了一个“农人”三个“农夫”,而且可以看出,“农人”是取报酬于领主的。即(“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但“农夫”的劳动所得,没作明确交代。由此,笔者认为:“农人”同“农夫”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农人”是领主使用的小官儿,也即是管理农事的小头目。所以取得领主给与的口粮,而“农夫”,则是如《豳风·七月》中说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一般种田人。如果是同一种人,那为什么在一篇诗中,用两种不同的称谓呢?这里分明有贵称、贱称的区别。我们说“农人”和“农夫”的身份不同。但又认为他们的等级是相近的,按《甫田·毛傅》:“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与秦国农学哲理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由审视《吕氏春秋》农学内涵入手,论述了吕书所构筑的“月令图式”框架体系对中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指出吕书农学哲理化趋势,是秦农业与社会发展之结果,从根本上适应了秦统一后中国农业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蛇年说蛇用     
蛇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六位,俗称小龙。虽然它不象龙那样令人恭而敬之,也不如老虎让人毛骨悚然,但蛇在农业和医药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在我国古代早已有所认识。蛇是鼠的主要天敌。清代方旭《虫荟》说:唐代“贞观中,波斯献活褥蛇,状同鼠,色青、能捕鼠。”清代陈鼎的《蛇谱》也说有一种蛇“善捕鼠及貍,出占城国、缅甸”,我国“滇西亦有”,而当地人“以其善捕鼠,尝畜于家”。清代《福建通志》也说当地“花蛇,  相似文献   

19.
《粮食问题研究》2006,(2):51-51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而为之对。”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称呼。《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宫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所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湘赋》,老宿咸称之。”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相似文献   

20.
十余年以前,笔者因受到王毓瑚先生所著《中国农学书录》的启迪,试对安徽历代的农学书籍进行过初步的清理和著录工作,并草成《安徽历代农学书录》一书稿.由于该稿的补充和修定尚需待时日。因此,曾先将其中未被王先生著录的百余种书目提要抄出,另合成一编,题名曰《安徽历代农学书录选辑—<中国农学书录>拾遗》,并寄呈《中国农史》编辑部,承蒙不弃,容允在其贵刊1985年第2和第3期两期上连续刊出。后来,笔者于涉览中又每有所得,虽非尽属所谓安徽农书.然亦俱为出于王先生所录之外者。今累得著录之书八十三种,不妨再将其提要抄合成一编,作为以前拾遗续篇,公诸同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