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我国科技投入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浙江的做法就是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通过组织方式创新来分担和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对地方科技创新应当分类引导,突出重点;中央科技资源推动区域发展的落脚点应放在当地科技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上;重点支持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  相似文献   

2.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很弱。虽然政府通过建立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创新工程、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等组织方式,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整体效果不明显。科技与经济融合度难以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科技资源管理体制以及一些具体组织方式都紧密相关。陕西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根据各地情况和特点,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应当分类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前提;新增科技投入应致力于引导存量科技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本文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理论,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衡量指标,选取青海省2008年-2021年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演进趋势不明显,其中科技创新是掣肘二者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青海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现状,给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和建议,对于青海省的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科技融入艺术之中,借科技之力托举艺术之美,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有效路径。设计者应以时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通过更新艺术设计理念、营建融合创新氛围、弘扬传统文化等策略,将艺术与科技进行完美融合,力求创作出更为新颖、契合时代发展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明显;研发机构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高等院校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平行面板数据的基本理论,对1996~2005年全国30个省市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各个地区及年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的主要作用是生成和创造作为增量的新的知识 ,为经济增长创造直接的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由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决定的 ,这种动力机制主要有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经费投入和科技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科技的主要问题不是在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存量方面 ,而是创新能力相对低下 ;只有培育中国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才能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依据“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国有经济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控制力和竞争力,必须打造以大型企业为载体的科技主导型经济,使之控制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制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此,应当围绕科技创新和转化,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扫除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全面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投入的问题,并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存在滞后反应,二者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为此,结合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存问题,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率,使二者形成互为促进的良好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入手,梳理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军民融合在政策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既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科技创新是重要因素。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实施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领域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必须科学安排投入领域及其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应改变当前的一些偏颇,做到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统一,共性技术研究与专有技术研究的统一,研发本身与产业化的统一;体现培育基础创新能力与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统一;支持经济科技领域创新与支持社会领域、管理领域创新的统一,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推动科技创新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需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200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并分析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显著抑制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在更换核心变量后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抑制作用仅有轻微下降;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此外,当财政纵向失衡跨过门槛值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有必要适度降低财政纵向失衡。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溢出测度模型和区域经济溢出测度模型,并以2004年~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人力资本量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科技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各省科技创新投入转化率及科技创新溢出的经济效益有着明显的不同,科技创新在经济各要素的溢出活动中的作用并不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在当前,尤其要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现有科技与经济相关性分析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量化参考数据的科技与经济相关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浙江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国内国际市场并进”、“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并存”、“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同步”的区域特色经济,要想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保持其优势,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目前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种种不足,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包含两类科技创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中,虽然已分别有了产品种数扩大的内生增长模型和产品质量改进的内生增长模型,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个经济增长模型能同时将这两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全部包含进去,因此,给出一个同时包含两类科技创新的统一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就是当前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迫切要求,此统一模型表明,导致产品种类增加的新产品发明创新和导致现有产品质量提高的生产工艺革新都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其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在创造供给的同时,也创造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与需求匹配度,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建立之中。本文通过分析盐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探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对党和政府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服务决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科技创新将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抓好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然而,各地区的创新发展和创新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国家和政府机构有必要了解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以便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政策和支持重点。本文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各省市科技投入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然后,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用以反映地区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