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上各地开始加强对新课改后教学的研究,其中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在新课改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需要加强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与分析,为学生更好的接受高中知识提供帮助.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了探究,主要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措施,为今后初高中各科的有效衔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上各地开始加强对新课改后教学的研究,其中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在新课改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需要加强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与分析,为学生更好的接受高中知识提供帮助.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了探究,主要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措施,为今后初高中各科的有效衔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教学离不开艺术,艺术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艺术地把握教学,深入的研究教学艺术的内涵,才能取得教学运作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艺术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极端重要性,如果语文教学没有艺术性,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最大化的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呢?  相似文献   

4.
韦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0,(29):228-230
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能成功。在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善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外国文学的教学真正为实现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教研的时候经常有老师问到,“语文的精神”是什么?该如何鉴定?我认为语文的精神就是平等,是主体我在与汉语这个东西在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者不断的研究汉语言,发现汉语词汇本身与词语解密的过程.这个语文整个学科的学科特征.对应到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个学科的学科特征,按照语文的发展轨迹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与语感的锻炼.这样才是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课程的更本所在.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形成两个平等,一个平等就是语文与学习语文的人之间的平等,另一个平等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只有了后一个平等,才能更好的实现第一个平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9)
高考对于高中生的语文要求更深一步,要通过认真听、说、读、写,真正感悟中国语文深刻的内涵。因此,在高中学习语文过程中,应该在"听说读写"上进一步深化。通过代入式地听,勇敢地说,从细节去读,真实地写,使自己的语文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魏春 《城市建设》2011,(6):104-105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教学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将逐步被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所代替,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文性,既要形象地表现文字教材的内容,又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从图列文”。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3)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提升文化自信也必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文化自信从古诗词教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着重探讨赏析古诗词审美意蕴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教学艺术观念由来已久,学界对教学艺术的运用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关于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学艺术,还值得大家探讨.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笔者从语文教学艺术中的提问艺术入手,对形成有效的语文教学艺术的途径进行了思考,通过以学生为中心、追求语文教学最优化和形成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等途径实现有效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色语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的学语习文.新课程的实施,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活跃了课堂.但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习脱离了文本.本文从"问题的精心设计,活化语言.朗读指导不留痕迹.抠词语,咬文嚼字."三方面,就如何回归本色语文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形式,旨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且具备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亟待面临的问题.教学中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内容要创新,还要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运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类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从职业发展的角度,重点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性等进行培养,同时学好语文对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技术性内容教学与理论性知识教学的融合与协调中,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形成具有一定岗位适应性的职业人格.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高职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加总的水平上考察,在给定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决定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又和以前的生育率水平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在以国学、红色经典为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也成为了目前中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且能够掌握文言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不过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上来看,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未能全面达成学生兴趣激发的目标,真正发自内心能够感受到文言文内在文化魅力的学生少之又少。文章从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激发策略入手,探讨了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全新举措,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采取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做法,那就是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在方法上,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读,读出意蕴.其次是揣摩词句,把握文意."文道并举,工具和人文兼顾"从理念上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毫无疑义的,但从理念到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稳妥地把握两者关系,深入实践,不断探究.  相似文献   

17.
价格补贴又被称为"负税收",是由价格因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一种无偿性支出.实施价格补贴基于价值补偿、社会福利、经济干预等三方面的原因和目的,但它会扭曲价格体系,增大管制成本,增加财政支出.在运用价格补贴的过程中,从总量上要控制价格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用途上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从对象上要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从效果上要加强与其他经济、政治、技术措施的配套协同.  相似文献   

18.
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感觉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过去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如今教师上课已经不再是站在三尺讲台,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在唱"独角戏"的时代了,运用电脑教学、 互联网教学正是现在的一个大趋势.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小学、 高中也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思考,目前前沿城市已经将信息化教学运用的非常到位,比如翻转课堂、 微课视频、MOOC教学等,这无疑是一场大的教学变革,不仅是基于教学课程上的改革,也是在逐渐建设新型的教师队伍.如何能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站稳,并且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优势呢?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能深入的了解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好适合的教学设计来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这也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顺理成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对于高等师范专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然而,长期以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相对而言实践教学的课时则很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特色无法彰显出来,所以,本文拟针对这种状况,试图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