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由于应对日元的结构性升值压力政策失误,导致了当前的经济长期停滞。中国目前也面临日本当年的贸易顺差和升值压力问题,对外经济失衡的情况有可能更为严峻。中国有必要正确汲取日本的教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如发展阶段等,这些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不会步日本的后尘.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债务问题有多严重?地震会不会加剧人们对债务问题的担忧?降级对日本经济影响有多大? 日本连年赤字导致债务问题严重日本主权债务今年频频被降级,到底为何?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元升值使得日本产品出口受阻,出口拉动的日本外向型经济难以持续,而后日本长期通货紧缩。为了拉动日本经济前进,  相似文献   

4.
外刊扫描     
《证券导刊》2008,(3):9-10
亚开行行长:今年亚洲经济增长或将放缓亚洲开发银行(ADB)行长黑田东彦14日表示,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和油价上涨,今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可能放缓。黑田东彦表示,在亚开行计划于3月份发布的下一批预测中,对亚洲地区(包括中国,但不包括日本)经济增长的预期是"略低于"8%。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83~2010年年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和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日进出口贸易对中日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长期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出口对国内经济有促进作用而,对日出口则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进口与国内经济增长是互为因果关系;日本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83~2010年年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和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日进出口贸易对中日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长期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出口对国内经济有促进作用而,对日出口则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进口与国内经济增长是互为因果关系;日本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很多研究者认为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对日本和德国20世纪80年代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日元升值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前关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研究,无论从总供给侧还是从总需求侧作的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基本上没有考虑在一个开放条件下分析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开放条件会使零利率、负利率迅速实现。日本的负利率和经济长期停滞对中国有三点启示:第一是迅速处理僵尸企业;第二是制造业继续转型升级;第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的竞争力衰退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日本的经济形势渐趋乐观,但由于低出生率问题不断加重,因此,从中长期观测,日本经济的前景绝非一片光明。掌握竞争力的状况对于研究日本经济的未来非常重要。在此,笔者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进行的有关劳动生产率和创新的分析结果,对未来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加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步入“过剩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问题,应加快构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机制。长期稳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是:(1)塑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环境:以“需求”、“供给”双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体系。(2)培育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放缓已成定局,东亚经济受到强劲冲击,首先,美国经济增长放慢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下降较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属出口导向型,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尤其依靠IT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由于亚洲供给了全球电子产品需求量的40%,IT产品出口的下降地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总出口影响很大,其次,日元汇率30个月持续下跃,大大降低了亚洲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又减弱了日本的购买力,由于亚洲国家出口的商品中约有15%销往日本,日本需求减少对亚洲地区出口产品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亚洲地区货币可以说是因美元贬值所承受压力最大的币种,但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中央银行几乎都启动甚至将连续启动加息政策。  相似文献   

13.
逢佳 《金融博览》2007,(1):35-35
尽管在亚洲地区中国与印度相继崛起,但著名投行雷曼兄弟认为,2007年亚洲地区将存在大量使经济增长急挫的潜在因素.在刚刚发布的2007年展望报告中,雷曼预测该地区经济增长将出现6年来首次低于7%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国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全球以及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评估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际上部分机构预测日本大地震的损失情况,对日本经济未来走向以及对全球包括我国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一、日本大地震的损失情况1.日本政府预测。此次地震造成的建筑、道路、港湾等直接损失高达16-25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法律及监管环境的改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快速形成。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预计,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以外的第二大财富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与优质客户建立持久的关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之后通常会开始减速,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拐点,经济增长的潜在减速在所难免。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类似于40年前日本经济以及20年前韩国经济的拐点。如果历史具有借鉴意义,那么在这一拐点之后,整体GDP增长通常会减速,而通货膨胀则会加速;经济结构通常会发生重大转变,三个重要的经济比率:消费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会迅速上升。作为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大陆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具有特殊性,可能更符合长期、渐进的特征。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基准设想和两个替代设想,并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参数,用以勾勒2020年前潜在的经济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下的企业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新育 《新理财》2003,(12):10-11
日本—新加坡、韩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相继签署之后,全球GDP前30位国家中就只有中国没有参加任何经济联合或自由贸易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悄然起步。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被通胀阴霾笼罩的环境中,亚洲国家面临的物价格上涨压力格外的沉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报告指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亚洲国家除日本之外都在此列)的通胀率正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也警示,通货嘭胀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历史看当前“流动性过剩”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过度扩展的货币政策助推了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而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捅破了日本经济泡沫。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和破灭过程中,政府宏观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产生了不小作用。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简单地说,起因在于泡沫经济破灭,但日元升值不是后来整个90年代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背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经济体制制约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关键所在。文章最后针对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永 《金卡工程》2009,13(12):293-294
2009年9月16日,鸠山由纪夫就任日本第93届、第60位首相,开启了民主党、社民党和国民新党联合执政时期,从而结束了日本自民党的长期执政,引起日本政坛大地震。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末陷入经济衰退和停滞,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社会积弊集中爆发,小泉首相之后的几届自民党内阁支持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日本民众对民主党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自民党在此次大选中的惨败。民主党获胜是人心思变的结果,鸠山内阁必须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在政治改革方面更加彻底,制定更加有效地经济政策,给日本经济带来生机,才能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赢得民众支持,维持长期执政。日本民主党的执政打破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自民党高层接连辞职,党内需要重新整合,日本开始真正走向两党执政的局势,鸠山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