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于1957年率先提出的质量管理思想。对于质量管理,克劳士比先生用一个金字塔来演绎零缺陷思想,那就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四个基本原则……。零缺陷的管理思想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高质量标准的目标奋斗。开展零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质量学家菲力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被称为“零缺陷之父”。他提出的“零缺陷管理”、“质量是预防出来的”、“质量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等观念,对企业来讲,不啻是开掘自己内部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克劳士比先生1952年开始从事专业质量管理工作。1964年,他因为创立零缺陷而获得美国国防部奖章。他的第一部著作《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由于引发一场美国以及欧洲的质量革命而倍受称赞。克劳士比先生现已出版了14部著作,而且全部是畅销书。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克劳士比的质量理论,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3.
零缺陷管理的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零缺陷管理,又称无缺陷管理(简称ZD),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的美国管理思想家菲利普·克劳士比于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克劳士比正在马丁公司负责潘兴导弹的质量控制。潘兴导弹在第七次发射中意外失败,克劳士比临危受命,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零缺陷”概念。此后,克劳士比在美国推行了零缺陷运动。很快,零缺陷管理传至日本,并在日本制造业中全面推广,使日本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并且登上了世界级水平。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的质量运动。美国《时代》杂志等多家重要媒体称菲利浦·克劳士比为“美国质量福音的传道者,本世纪…  相似文献   

4.
和衡管理是全面提升质量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和衡管理的由来 中国从1978年就开始推行TQM,随后ISO9000、零缺陷、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等相继涌入,为中国质量管理带来了新风.可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学到这些管理的内核,反而抱怨TQM过时、ISO9000不管用、零缺陷缺少操作性、卓越绩效模式缺乏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高电气)以"零缺陷"为目标,以数字化赋能质量管理,创建"零缺陷"P-TQM(数字化特别质量管理)模式,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2021年度全国质量标杆"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田晨曦 《价值工程》2019,38(32):89-91
随着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成熟,目前质量管理已经进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新阶段。"零缺陷"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围绕"零缺陷"开展质量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零缺陷"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为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和企业质量水平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是生产轴流压缩机和高炉煤气能量回收发电装置(TRT)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 "零缺陷"思想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提出来的."零缺陷"思想的四个原则是:质量就是符合要求;质量系统的核心在于预防;质量的工作准则是零缺陷;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衡量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管理新境界﹁零﹂的追求吴振龙把“零”引入企业管理,要求一切不利于经营管理的负效应趋于“零”,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零”,可谓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耀眼航标所谓“零缺陷”,按国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  相似文献   

9.
薛福连 《河北企业》2004,(12):18-19
<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及我国少数优秀企业把"零"引入了企业管理,并视为最高境界,正在向极限迈进。"零缺陷"的质量管理"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按国际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劳斯比的解释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斯比还明确指出:"检查与评估都是对事后的弥补。"如果我们每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避免。"日本企业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推广受益者和成功实践者。日本生产厂家认为"日本工业标准(JIS)固然是国家标准,但这是最低标准。"早在1985年,日本生产录  相似文献   

10.
博文天下     
世界质量先生:菲利浦·克劳士比【质量名人】时间如流,目光定格在创造不凡的他们菲利浦·克劳士比(1926-2001),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当代"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终身致力于"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全球质量活动由生产制造业扩大到工商企业领域。克劳士比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条生产线的品管工作,当  相似文献   

11.
“零缺陷”又称无缺点ZD(Zero Defects).是以抛弃“缺点难免论”.耕立“无醴点”的观念为指导.要隶生产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来台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的管理思想家克劳斯比(Philip. B. Crosby).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了“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路运动.后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全面推广.使日本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并且达到了世界级水平,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近年来,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作为西方的管理之道.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零缺点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耍“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  相似文献   

12.
“零缺陷”的产品质量管理,在海外企业界的产品质量管理运动中正广泛地推行,并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所谓“零缺陷”,其内涵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国际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劳斯比(PhilipCrosby)早在1961年就提出质量管理的“零缺陷”观念。他明确指出,“零缺陷”是“质量绩效的唯一工作标准”,并反复强调:“改善质量的基础,在于使每个人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对各种管理理论和先进方法的学习,海尔在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增强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绩效和塑造质量文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于自身实践,在开展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对众多方法进行取舍,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一、零缺陷体系的构筑过程针对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引入了"零缺陷"管理理念。在确定"零缺陷"战略的基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灵魂。质量管理在降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零缺陷是质量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的一句名言。丰田召回门事件更突显了汽车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就是对汽车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使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实现零缺陷,最后保证汽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CROSBYU)最行提出产品质量“零缺陷”和一次成功的概念应用于企业的质量体系的建设之中。本文将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与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通过试行企业人员系统的行为控制而达到企业听管理行为和工作行为实现无缺陷,从而实现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中企业人员工作质量进入控制状态;以实现设计的工作质量无缺陷。只有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达到无缺陷,企业  相似文献   

17.
一、衡量我国质量管理总体现状与国际水平间差距的准则 要了解我国质量管理的总体现状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波多里奇奖、日本戴明奖和欧洲质量管理奖的评奖办法.中国质协在评选全国质量管理奖中也制定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管理办法》.各个质量管理奖的评审要点见表1.  相似文献   

18.
薄深层稠油冷采是一个系统过程工程,同时也是"零缺陷"质量管理过程。"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经营管理,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检验  相似文献   

19.
李海燕 《活力》2010,(6):279-279
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20.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实现世界级质量的基本途径。不同的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有其各自的管理特色。目前,人们所公认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四种;追求卓越,超越ISO9001要求;拓展统计技术应用,有效实施SPC;实施6西格码管理,实现零缺陷,以质量管理奖评审标准为导向,推进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