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决定企业,企业推动市场,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从“站起来”到融入世界全球化经济,实现“走出去”的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而且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字号企业数量和质量在逐步上升。不仅如此,据世界研究表示,中国已经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也被众多国家所看好。众多国外跨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机遇的增加决定着中国企业即将有一次更大的跨越,但是在这光辉的背后中国企业盲目扩张和并购外国企业所暴露的文化“弱势”和“软式”是常常被企业家和管理层所忽视,这种忽视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不可否认,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保持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国以及“世界加工场”。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自豪和欣喜,但同时更要注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当属“中国制造”危机。  相似文献   

3.
区小鹃 《经济论坛》2001,(15):27-28
近两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 IBM的“电子商务大都会”、 HP的“电子化世界”到各种名目的电子商务研讨会,从外经贸部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到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有关电子商务的活动和项目大量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前两、三年的酝酿和准备,在 200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随着 Internet带给人们的方便越来越明显, B to B模式的电子商务已经逐渐由前期炒作阶段过渡到具体实施阶段,许多厂商都已经意识到,将渠道沟通中诸多事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于是一些国家便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还远远不是制造中心.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和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制造中心标准的差距.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国内企业对此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中的一环”转为“世界消费基地”。现在日本的零售商、生产厂家、物流企业已经把经营重点转向中国  相似文献   

6.
龙永图 《经济导刊》2009,(10):14-14
提及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人们常这样描述:欧美国家是“世界董事会”,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偏颇之处,无非表明中国并不甘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实中国在愈来愈多的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董事会”,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不同就在于,是制造业发达还是服务外包业为全球领先。  相似文献   

7.
技术工人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制造成本、提高合同兑现率最关键的人物。但由于各种原因,“技工荒”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尤其是中国“世界加工厂”雏型的建立,这一短缺现象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加快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1985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GDP的年均增长率接近9%,并且发展势头不减。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2000年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到目前已有170多种制造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已经上升到前5位,对世界经济正在产生越来越大影响。据专家推测,中国的经济规模,2016年可能超过日本,2040年可能上升到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
满世界找油     
鲁力 《财富时代》2004,(7):23-25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后起之秀,正在紧锣密鼓加入全球争油的大合唱。自去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迫使中国更积极向全世界找油。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日前表示: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中国现在又有多少世界一流企业呢?经过29年的建设和30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的企业已经是成果卓越。国企规模巨大,民营企业敢收购世界百年名企,金融机构可以拯救世界金融危机,房地产公司成为国民经济支柱。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三甲,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世界排名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刊》2009,(12):10-10
自中国经济腾飞以来,中国一直在向世界输出种种物质产品,世界对于“中国制造”已经依赖到不可或缺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水平空前提高。但是,中国流通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流通企业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这种差距在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上显得尤为明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流通企业规模经济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中国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中国流通企业规模化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吴敬琏 《商周刊》2011,(25):22-22
中国已经由追赶者转变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中国企业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主动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压力、动力和能力的推动下进行主动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入世后,"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汝根 《技术经济》2003,22(10):2-4
一、“中国制造”当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价格低 ,实用 ,被世界各国消费者所公认 ,曾一度在世界各国畅销 ,但随着世界各国普遍性的生产过剩 ,使在有限的世界销售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因此 ,面对世界各国在不断地推出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时“中国制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是因为 :1、“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还远没有形成主流。由于中国制造业模仿能力强 ,创新和研发能力差 ,缺乏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即档次高 ,附加值高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现在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达到美国的 1/ 5 ,而劳动生…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长期以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劳工问题、生产责任事故、偷税漏税、食品药品安全等。要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著名管理学家J·柯林斯曾说:“人类历史上,一些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其实并不是技术或产品,而是社会发明。作为20世纪的产物,现代大公司也属于此类发明。”当前,从世界范围内看,大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前不久,200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布又唤起人们对中国大企业成长问题的关注。因此,如何从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足迹中探索与把握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规律,提出推进我国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对策建议,对我国大企业的持续成长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一、大企业战略的推行已见成效自上世纪90年代后,培育和造就…  相似文献   

17.
李敏 《生产力研究》2005,(1):98-101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 ,目前已有 8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工厂” ?是否已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以及中国企业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什么位置上 ?本文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界定了有关的概念 ,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得出结论说明中国目前已经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未来中国企业的定位应该是超越世界工厂 ,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会 ,努力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8.
奢侈品牌何日才能“中国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谈起奢侈品.人们总是与“浪费”、“生活糜烂”,“不公平”、“腐败”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最近,各种报纸杂志关于中国人在海外狂购奢侈品的报道连篇累牍。据说,我国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支出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群.10年之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一。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并不富裕的中国却一支独秀,似乎成了世界奢侈品厂商的救星!  相似文献   

19.
在五六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问题。当时有专家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有专家说不对,中国充其量只是“世界车间”或者说是“世界作坊”。从那时起,大家就认识到我国产品制造的量很大,但创新不足。我们长期依赖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这些离创造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服装出口连续18年名列世界第一,服装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百货店是众多服装品牌的重要销售渠道,然而百货店中服装的零售价却远远超出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高居不下的零售价格既阻碍了百货业、服装业的销售和盈利,又不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本文详细解析百货店服装价格构成,从价格构成要素分析影响百货店服装商品价格的因素,综合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生产成本、流通渠道和百货店的终端零售这三方面是导致服装商品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