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组织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现有制度的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对转移的劳动力个体而言,还可以节约转移成本,增加个人收益;对转移的劳动力群体而言,获得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政府支出.  相似文献   

2.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ES总成本函数的角度,纳入技术水平、要素质量和要素价格等差异化因素,推导了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证检验模型。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1998-2008)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存在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显著不等,进而从要素供给弹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出调整机制等角度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论文采用1991~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投入与价格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影子替代弹性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要素需求与替代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粮食生产的要素需求正处在理性的价格调节区间,要素价格仍然是调节要素需求的经济杠杆;与劳动力和化肥相比,机械投入对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更容易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冲击。(2)农业机械与劳动力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且替代关系越来越强。这说明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形下,利用机械替代劳动可以大幅减少农业劳动投入,特别是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3)化肥与劳动也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但替代关系稳中略降。经济激励是农户决策的首要考量因素,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选择多量少次的施肥方式、增施化肥并减少农家肥投入,用化肥替代劳动成为农户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正在由供给过剩进入短缺时代,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开始减弱,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需要对其深入研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如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实施城镇化战略,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国内雁阵模式等,通过这些政策继续保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转移支付方式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效果,当前,我们应弱化、取消非规范性、非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形式,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流动人口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人口的跨省流动对不同地区人口负担的影响,发现规模庞大、地域集中和"年轻化"的省际流动人口延缓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负担,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反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了人口负担的压力。为了弥补省际人口流动对我国不同区域间财政负担的影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为我国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设计了基于人口负担的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要素流动与政府行为存在明显关联,劳动力空间流动成本和商品交易成本对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满意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并引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最终不利于资本形成.另一方面,任何不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性措施,都将引起本地区企业数量的下降,并且产业转移对要素流动成本将变得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8.
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各种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进行检验,表明: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与上级政府的政策目标高度相关;专项转移支付若指定用于贫困地区或实现最低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其均等化效果往往会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配套性专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在现实中会打折扣;一般性转移支付通常按公式计算,形式规范,预算约束强,均等化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9.
劳动年龄人口增量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三大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的长期特征,从而改变我国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并由此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意味着抚养比的提高,由此造成的消费人群增加将带动消费服务业发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是农村工业吸纳了中国5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此的解释:(1)农民对城市化与发展乡镇企业的不同模式选择,本质上是对城-乡不同转移收益和成本的比较.(2)中国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的可流动要素集聚密度过高、土地和住房等非流动要素价格过快增长,这增加了转移者的边际成本.(3)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已经使转移者出现收入-支出不对称局面,增加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乡镇企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竹 《发展研究》2007,(1):69-70
本文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在产业转移升级的准备和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并研究了产业转变要求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促进产业转移升级的对策,指出提高适应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近在南粤大地掀起了一波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运动,将之称为运动是因为倡导者和推动者均为政府. "双转移"运动的起因是广东先发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各项生产要素价格全面提高,经过30年的工业化,可利用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规定和新劳动法的双重规制下大幅提升;油价电价和原材料价格高涨;人民币不断升值.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遵循经济学逻辑,当不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距较大时,受市场信号指挥的企业就会自发采取适应性行为——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梯度转移。现实中,尽管我国区域间的要素价格差距悬殊,但产业转移步伐远远落后于预期。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论证这种"经济悖论",发现嵌入本地的生产性、服务性、制度性、社会性网络制约着企业的异地转移行为,进一步提出产业转移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脱嵌-再嵌入"的过程,并以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为例,验证了两地政府通力合作有利于降低"脱嵌"对企业异地生产的冲击,并能够帮助企业"再嵌入"异地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从而有力地解释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政府介入的新经济社会学逻辑。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对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的非对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知  刘卫群 《财经研究》2018,(4):34-46,129
要素市场化的滞后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则是其重要表现.文章从国有企业的视角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一方面,金融抑制和所有制歧视使得国有企业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获得了大量资本,加剧了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收入调节功能以及工会的作用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价格高于非国有企业,反而有可能改善劳动力价格的负向扭曲.本文测算了171个三位数行业的资本价格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指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行业资本价格扭曲越严重,但是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小.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虽然国有企业在提高劳动者收入上的作用值得肯定,但降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和保护,将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已有研究证明要素价格上涨是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直接原因,而城市要素价格变化又可归因于城市的本质即聚集经济,因此,我们建立了聚集经济理论和要素禀赋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根据该框架,北京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据也表明,进入城市化后期,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增长缓慢,其相对价格上涨,而资本和技术要素的供给增长较快从而相对价格下降.在各产业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情况下,密集使用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的产业,包括土地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城市中的比较劣势产业,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被迫逐渐转移出城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制度需求一供给模型,用外生制度因素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过程,提出劳动力要素的产权界定是自由转移的前提,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只能在公平的市场中实现。政府的作用是供给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农村转移劳动力迅速增加,2000年之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开始快速上涨,农村转移劳动力名义价格逐步动态趋同于所在地城镇劳动力名义价格。运用多层线性模型通实证分析表明:从1997至2009年期间城镇劳动力工资平均水平高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但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迅速上升,其差距在逐步缩小,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价格趋同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趋同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经济匀发达地区经济的非常规性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移和调整,本文对配第--克拉克定理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