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集群企业信任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通  田红坡 《经济问题》2002,(10):23-24
企业的集群化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信任机制是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非集群企业应对道德风险的“个人实施”机制难以产业链上建立企业信任;在企业集群的环境下,以内生的市场选择监督和市场竞争监督为核心的“社会实施”是集群企业信任机制的经济内因。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有效的竞争机制是发展我国企业集群和建立企业信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企业集群信任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组织的高效运作依赖于信任机制作用的发挥,谋算型信任是中国高技术企业集群信任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模型,在分析不同条件下集群内企业博弈策略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间合作关系形成的约束条件,并从制约信任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出发,提出提升中国高技术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是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内信任机制经历了从重人情向重制度的演变。基于组织层面的视角,本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内信任的四种形成机制,包括关系机制、过程机制、商誉机制和制度机制。珠江三角洲特殊的信任文化造就了家族企业,而关系型信任却制约着家族企业,影响产业集群的升级。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家族企业“只大不强”的原因,指出信任扩展对家族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并从实践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建构信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产业集群内部,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就成为集群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信任对于产业集群有着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促进创新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企业的活动中,存在着值得人们关注的信任缺失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提升产业集群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是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实践知识、理性计算、身份认同、制度及伦理道德等五个层次。建立高绩效网络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更可以促进高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高技术产业集群以知识共享和协作为特征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扩大了交易范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的运行逻辑及制度性信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价格、权威、信任三者在集群企业协作活动中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价格、权威和信任构成驱动产业集群配置资源的共同逻辑,其中信任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区别于非集群的重要机制。然后,从制度影响行为动机和行为预期两方面剖析了制度影响信任的逻辑,主张制度会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的信任及合作。最后,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和产业集群委员会的职责,提出二者是产业集群制度建设的组织者,并认为应从合作规范、信息统计等方面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制度规范,以加强集群企业间的制度性信任,提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群存在高度的合作与信任 ,这主要是基于集群中存在集体惩罚机制 ,使得企业一次性违约是不经济的。参与集体惩罚的企业数量越多 ,集体惩罚力量就越强 ,企业越不敢违约 ,因而增加了整个集群和集群中的每个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群是一种重要的治理形式,集群信任是成功企业集群的一个共同特征。本文探讨了作为集群社会资本的集群信任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它对集群内交易费用的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集群信任这种集群公共物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形成发展的基础推动力--信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跨国生产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的动态核心能动机理为切入点,分析了“订户主导”期间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生产者主导”期间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信任机制在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而以实证分析法阐述了信任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信誉是保证产业集群有序运作的前提。与科层组织的信誉机制不同,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主要是靠非正式制度。从相互依赖、声誉以及文化信仰3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结论是产业集群中特有的信誉机制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边界理论很好地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但却对现实中企业复杂的扩展行为与成长现象解释乏力。其实企业的边界、扩展与成长,每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并都代表着一种研究视角与理论假定。本文通过对3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对企业的主体性、企业演化成长的动力、阻力与经济效率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研究,以期能够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集群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峙中 《经济问题》2003,(11):39-41
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集群的主导企业与辅助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关系、集群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地方企业群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我国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族企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在初创期,家族企业可选择的战略主要有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资源战略、区域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在成长期家族企业可选择成长型战略和竞争性战略以壮大发展规模。在成熟期家族企业可选择多元化战略和购并战略以获得持续发展。而在衰退期,家族企业可通过选择稳定型战略、重组战略或退出战略以延长其发展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民营公司制企业,特别是非上市有限责任公司,仍然是封闭式家族企业。既使是上市公司,其目的也是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进展缓慢。我国民营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其重点不是消除家族企业色彩,改制主要围绕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规范企业行为,使民营企业能够按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比分析欧美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差异,然后以汽车产业为例,探讨其企业文化差异对上海、广东汽车企业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美企业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平等观念,而日本则强调集体主义、感性主义和等级观念;因企业文化差异,欧美跨国汽车企业与日本跨国汽车企业相比,中国本土企业进入前者组建的企业网络难度与稳定性要弱于后者,而竞争激烈程度要大于后者,且后者在海外组建地方企业网络相对前者更为迅速;尽管后者比前者对地方企业网络的创新作用要强,技术扩散更为频繁,但这仅限其“封闭的供应商网络”范围内,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封锁更加极端.最后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历史和现实表明,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和战略的形成具有核心作用.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由"器物文化层"、"组织-制度-结构层"、"人文-价值观层"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性的概念.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成本节约和协调与约束功能.营建环境适应性的特色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形成可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力,从而在制度和文化竞争的潮流中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20年来,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但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般35年一个民营企业就会走向灭亡。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民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如何保持民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打造中国百年企业,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至关重要。百年企业的形成必然是以独特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应该树立正确的利润观,奠定精神文化基础,培育超越企业家个人自然寿命限制的制度文化,并与时俱进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9.
市场情报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对其高度重视,都会把决策建立在市场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取和利用市场情报,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Scientific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and its execution are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business efficiency. Without a safety business system, there will not be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o, safety management is always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 point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author proposes a systematic concept of enterprise safety and researche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n safety enterprise in the paper in view of business ru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