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才》2011,(7):51
《英才》:回想从联想分拆,你当时的心情与面对的困难是怎样的?郭为:回家有很多好,出来会面临很多恐惧,因为一切都充满未知。当时我叫过三关,即感情关、战略关、管理关。情感上是怎么样围绕着联想的品牌、联想的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很奇怪,六西格玛有如此大的力量,为什么我们在美国汉堡包公司时没有听说过? “你是什么时候听说六西格玛的?”我问拉里。 “大约10年前,在我到美国比萨饼公司后不久。”拉里说。“当我刚到美国比萨饼公司的时候,我们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名,而且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起色了。但是,当卡西·贝克接管公司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让我们腾飞了。  相似文献   

3.
融融 《中国质量》2004,(11):57-59
强调真情和细节 记者:南纤把自己公司的质量文化总结为两句话:"片片真情创价值,丝丝人微求卓越".我理解南纤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就是把"真"字和"微"字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请问,这两句话是什么时候总结出来的?您当时的理解是怎样的,现在的实施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4.
CE:您是复星国际海外拓展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您与复星之间的故事是怎样开始的?约翰·斯诺:存任美国财政部长和后来做商人时,我都经常来中国,熟悉很多中国公司,但复星是与我建立了正式关系的唯一一家中国公司。我与复星的合作渊源可追溯到7年前,那是2006年10月,我赴中国做一次巡回演讲,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地点是在复旦大学。郭广昌、粱信军等四个创始人都是那个  相似文献   

5.
别闪躲     
两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摄影专业的学生时,采访过《中国企业家》的摄影师邓攀。邓攀老师,怎样拍好财经图片?他的回答是财经图片,想说爱真的很难。当时我有点对这句话摸不着头脑。两年后,我毕业了,成了中企的图片编辑,每天和财经图片、企业家肖像打交道,对此爱恨交织。  相似文献   

6.
20年前,我的博士论文就将农业补贴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是时中国的人均GDP不足400美元。当时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普遍给予农业高保护、高补贴,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对农业实行歧视、征税的政策?农业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国家实现从剥  相似文献   

7.
相对质量 赢得市场 重庆市某副市长曾经问我:老尹,我和外国商人接触的时候,他们老是说中国产品质量低,你建议怎样回答才好? 我说:市长,我建议你和外商谈中国商品质量的时候,要和他讲讲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一个商品如果不计较它的价格高低只看它的质量,比如以性能、外观、材料、工艺来分高低,那就是绝对质量的高低。而  相似文献   

8.
陈禄君 《企业导报》2016,(5):195+31
说到近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许多中国人都会抱着仇视与愤愤,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也实在是令人发指与唾弃。然而现在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八年的抗战对当时中国的中国不仅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更有着不可言喻的意义。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当时的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日本的侵华对近代中国政局形式的形成又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9.
你最珍贵     
物业管理教学十年,我最为欣慰的是l见证很多学生的成长,看他们从生涩天真走向成熟干练,他们努力的过程让我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每听说谁谁谁毕业后已经在单位独当一面,成为物业管理战线上的新生力量时,我深感身为一个教师的意义:就是看见自己精心浇灌的树苗渐渐长成了大树。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三年的会计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又踏上了审计工作的岗位。审计工作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怎样入门?从哪里着手?正当我为工作的开展犯难时,我遇到了一位中学时代的女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单位,这时的她已经升任这家单位的业务科长。在中学时的最后一年,我们曾经是同位,共用过一张书桌,彼此已十分了解,此次见了面也就无话不谈。她听说我要做审计工作,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样,咱们还可以称得上是同行呢。"她在大学里学过审计专业,毕业后又在基层实践过,心里自然有底儿。这位女同学对我很是热心,她把自己在学校里用过的有关审计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全收集了起来,送给我;我也不时地找到她,带去工作中遇到  相似文献   

11.
我的赋闲梦     
李冬洁  修思禹 《英才》2011,(3):105-108,104
是失落还是更加充实?是平静还是再造另一番辉煌?每一个企业家都会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果退休了,我将开始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科、硕士、博士,魏新在北大走过了这“三重门”,纯正的北大嫡系。从学者到企业管理者,如此的角色转变是怎样完成的?凭心而论,想做学者还是“商人”?魏新说:“读本科时我在系里是学生会主席,很多人认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凡事要顺势而为.对"顺势而为"应该做怎样的理解,怎样顺势而为地在职场工作呢? 假如时光能够允许我在职场从头再来,曾经的岁月和感悟告诉我,职场工作顺势而为不仅需要履职和定向、协调和勤奋、清醒和自得,还需要学习和研究. 致小D(某公司总经理助理) 主题词:学习·研究 听说你给公司老总当助理工作得不错.  相似文献   

14.
艰难“丽人行” 从没有听过象袁圆这么美的声音:圆润、柔和、甜美、热情。当时想象电话的那边会是怎样一个活泼、纯情、娇媚的女孩。 于是一直想见拥有这般出色声音想必长相也出色极了的女孩。 但各自行色匆匆,一年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 然而那声音一直吸引着我。正好要写文章,于是终于约见了她。 见了面有些失望。女孩不美。光看她的长相,绝想象不出她拥有这么美的声音。于是讪讪地说:“你的声音真美。听了你的声音我一直想见你。” “见了我有些失望是吗?”袁圆笑着说。  相似文献   

15.
《英才》2005,(6)
《英才》:你到海南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艾欣:我不是去那儿创业的。去了以后发现那个地方热火朝天的,思想很活跃, 商业也很活跃,人很多,特别是年轻人。《英才》:跟内地的反差大吗? 艾欣:差别很大,当时内地也许只有 10%的市场经济,其余90%都是计划经济。而海南已是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当时注册公司在内地是很难的,但在海南初期的市场模式下,比较容易。《英才》:是什么把那种热火朝天的气息传递给你的? 艾欣: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到这里来创一番事业。你到任何一个场所去,都是在谈生意。《英才》:当时的海南给你留下深刻印  相似文献   

16.
创业很偶然 人生被成功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问):听说您有几次很精彩的创业经历,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朱正东笞(以下简称答):到目前为止我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前两次都不成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末,我当时边读大学边做了一些小买卖,算是初步尝试了一下怎么做生意,或者说怎么创业.1992年的时候,从国有研究所辞职下海.  相似文献   

17.
记得在南国那所美丽的大学上《标准化与质量管理》课程时,听到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诲道:ISO,利于以规范促进企业“法治”、提高效率,但这种体系要完全与企业相融是一个非常困难、不断磨砺、始终改进的过程。当时尚未从事过实际质量管理工作的我,还难以理会其深邃的内涵,但从老师的几个重音中早已意识到贯标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CE:当年随看外交官父亲采到中国时,你对中国的感觉是怎样的?鲁大卫:1975年到中国时我13岁,我爸就说"北京55中在三里屯,现在对外开放,你可以去中国的学校"。当时我觉得北京很有意思,夏天卖西瓜,冬天卖白菜,而且老百姓对外国小孩子都很友好。1976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不到一学期,毛主席就逝世了。我遇到中国当时最关键的转折点,学农、学工都经历了,还在工厂里劳动了一段时间,作为外国人,我对文革末年中国的社会环境有一  相似文献   

19.
《英才》2003,(5):24-28
“我有一个预感”《英才》:在当今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处于弱势状态,你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裘丽蓉:一个女人想做一点事情还是很难的。当年我是一个纺织女工,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没有所用,如果就这么一辈子过去了,是不是太没有出息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觉得那是一个机会,就决定自己出来干。《英才》:那个时代,人们对辞职做生意还是很不理解的。裘丽蓉:是啊,当时的社会有一种偏见,认为做生意、搞企业是不止之风,不过我有  相似文献   

20.
CM: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成长企业的? 答:1992年作博士论文,从关注乡镇企业到关注中小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没有研究意义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是为了养家糊口或仅仅是为了当老板的欲望。1998年香港基金资助我作了三个月的研究,我在香港走访了20多家中小企业主,我问他们一个问题:香港政府当时给予的政策中小企业主了解还是不了解?他们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