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经过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劳动力在农村转移人口中已占有很大比例。农村劳动力能否向城镇有序转移,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测算模型,利用统计数据测算出四川省2000~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弱协调"与"协调"之间的状态。并且分析了不同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富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过剩严重,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使三农问题呈现一些新特点,只有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农村转移劳动力迅速增加,2000年之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开始快速上涨,农村转移劳动力名义价格逐步动态趋同于所在地城镇劳动力名义价格。运用多层线性模型通实证分析表明:从1997至2009年期间城镇劳动力工资平均水平高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但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迅速上升,其差距在逐步缩小,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价格趋同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趋同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叉新农村的目标,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剩余的现状,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就是看劳务经济的带动程度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针对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化解措施.  相似文献   

5.
陆德明  高一兰 《经济师》2011,(2):213-214
卢卡斯的"农村—城市"迁移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对2001—2008年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数据的OSL估计结果显示,教育、福利、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正向且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缩小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纵横》2012,(4):30-3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农村"三留"人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无序且过度转移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组织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现有制度的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对转移的劳动力个体而言,还可以节约转移成本,增加个人收益;对转移的劳动力群体而言,获得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政府支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考虑到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存在"扩面型"、"仿城型"、"单独建制型"三种模式。本文认为,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分类、分层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use a hypothetical method to recalculate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labor force in China. We confirm the revise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data by estima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 marginal labor productivity with the subsistence level of wag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we find that the overstated figures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not only result in the under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ut also are misleading by indicating that China reaches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later than in actuality.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a large part of which is through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much faster than expected.  相似文献   

12.
瞿忠琼  欧名豪  厉伟 《经济地理》2007,27(5):730-732,746
产业国际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产业国际间转移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规律。然而,自从中国日益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之后,由于中国劳动力二元结构特征的存在使得这一从中国向产业低梯度国家的产业国际转移进程受到了很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各种措施与原有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低梯度国家处理好政治经济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分析了劳动力二元结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障碍,即发生在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阻断现象,据此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应注意的战略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托达罗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具备一定的解释力。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差别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官胜 《经济评论》2012,(1):116-121,160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结构、要素生产率及其演进情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解构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检验了生产要素跨行业、跨省区和跨所有制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结构性贡献。研究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跨行业流动均产生了“结构红利”;劳动力和资本跨省区流动均产生了“结构负利”;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结构红利”,资本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结构负利”。“结构负利”的产生具有如下启示:合理减少行政干预,释放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活力,破除高技术产业融资的地域与所有制歧视,逐步建立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迁移谜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必然存在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即使存在劳动力转移,也不能使工资差距收敛。这种制度性偏好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构建全国统一、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户籍管理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中国已实行了近50年,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0年之后,现在已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限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已到了必须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时候。“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新思路,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改革户籍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城市化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广大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北省的路径选择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