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信贷需求与非正规金融供给的耦合——广东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东为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信贷需求与非正规金融供给的状况、特点、运作机制及两者的耦合,认为非正规金融提供的信贷服务覆盖面和正规金融基本相当,借款和储蓄的主要用途都偏重于消费,借贷双方都愿意签定富有弹性的合同,资金借入、贷出的路径依赖传统的社会关系,非正规金融交易和社会交易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10):80-89
本文利用CFPS2018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地区农户脱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入贫困和消费贫困两种贫困维度下,非正规金融均能正向显著地促进农户脱贫;上述脱贫效应对不同类型农户、不同地域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从农户类型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户的脱贫效应集中在非农户中;从地域划分来看,非正规金融主要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存在显著的脱贫效应,而对东部地区无显著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和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范式,采用江苏省13个县域2005~2008年经济、金融、中小企业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建立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差异明显;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受其自身特征、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指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宏观经济环境特征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技术内生效应"的视角研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的影响。本文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金融利率调整的效应有三种,分别是直接名义收益效应、农户类型异质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和正规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与监督问题的技术内生效应,这三种效应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呈倒"U"形关系。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主要不是源于利率价格变动的名义收益效应,而是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密切相关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与技术内生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考虑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同时要考虑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做好激励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6.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的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性,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交易费用远低于正规金融.由此引出,政府应对非正规金融予以引导、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当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仍然存在诸如信贷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促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 ,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农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农村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9.
10.
农户的信贷约束——基于684户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农民"贷款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农户是最主要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贷款需求、获得情况以及来源、期限、规模、成本、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信贷约束强度对农户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信贷约束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减少其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不利于优化农户的消费结构,而减弱农户的信贷约束强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通过考察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调节作用发现,信贷约束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负向作用。即仅在低收入家庭和农业收入家庭的分样本中,信贷约束会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因此,在贸易摩擦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刺激农户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后续政策应着力改善农户的信贷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金融抑制较为普遍的农村地区,建立在亲缘与业缘基础上的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了"特质性"资源的作用.分析表明,社会资本水平在农户间存在不均等性和非同构性;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且户均信贷规模明显较大;农户非正规信贷发生率有随其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渐次下降的趋势,而户均信贷规模则有增加趋势;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通过非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高于通过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而前者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后者;不同社会资本水平农户信贷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缘于正规金融的缺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是同其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的。始于 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即暂时保持旧体制的存量不变或至少不破坏 ,先对增量部分实行新体制 ,使新体制逐渐成长起来 ,待时机成熟后 ,再把改革深入到旧体制 ,最终完成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这种改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双轨制” :一轨是存量部分即传统体制成分 ,以国有经济为主 ;另一轨是增量部分即新体制成分 ,以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以私营经济为主 ,农村地区由于较早进行市场化改革 ,所以大量存在此类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939份创业农户样本,采用logistic、probit计量模型分析创业农户正规金融约束状态及成因。研究发现,创业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意愿强烈,60%以上农户处于金融约束状态。处于创业早期发展阶段、规模化种养业农户主要受需求型金融约束;处于创业发展阶段、创业业态具有创新性的农户主要受供给型金融约束,期望得到贷款额度高,难以满足银行抵押担保。基于此,提出"信用融资、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模式,走出抵押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小额信贷中国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广大农村地区既存在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又存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这样的准金融机构。农村小额贷款能否缓解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约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江苏省苏北五市360家农村中小企业2008—2010年的调研数据,在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控制信贷需求影响的基础上,比较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行为与覆盖面,检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能否缓解农村中小企业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约束。研究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更倾向于向与农业相关的农村中小企业放款,将信贷服务由富裕群体延伸到中等富裕群体,从富裕地区延伸到偏远乡镇,并使农村中小企业付出较低的交易成本即可获得贷款,表明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正规信贷约束。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国家政策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发展,以及快速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框架下,本文利用霍奇曼“向后弯曲的贷款供给曲线”对非正规金融效应由“补充”到“挤出”转变的整个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两部门模型”,对两种效应下农业部门产出增长率与非正规金融规模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效应下非正规金融规模比例的上升对农业部门产出增长率具有正的效应;而挤出效应下农业部门产出增长率会随着非正规金融规模比例的上升从“递增”变为“递减”;二者存在着一种“倒U”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呈现鲜明的门槛特征。在门槛值前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并且抑制效应随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贫困强度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抑制,跨过门槛值之后,其促进农村贫困强度降低的速度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明显。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显著,考察期间,除青海、宁夏、海南3个省域外,其他省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为各自地区的农村减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且尤以河北、辽宁等9个省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信贷约束与渔业发展——基于1359户养殖户调查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焱良  陈洁  罗丹 《农业经济问题》2012,(8):84-89,111,112
本文利用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水产主产区1359份养殖户调查问卷与访谈资料,对渔业信贷状况进行调研分析表明,尽管近年来渔业获得的金融服务明显加强,但正规金融渠道尚不畅通,信贷约束非常明显,且主要依赖于民间借贷;养殖户诚信水平较高、资金缺口大、信贷需求强烈;加强渔业信贷支持显得很迫切,应将渔业作为金融支持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绩效、缺陷与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